欢迎光临泺尚有道--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研究 > 研究课题 > > 加强山东地方戏保护传承的思考——“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专题研究之五十七

研究课题

加强山东地方戏保护传承的思考——“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专题研究之五十七

发布时间:2022-01-07 16:29:38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公共空间、产业空间及文体旅商等业态,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摘要:早在2008年,李敬民教授就指出:“任何一个认识主体都处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背景当中。不同的文明形态背景、不同的哲学观背景和不同的理论知识背景的人类社会,造就出不同的科学认识主体”。地方戏的传承与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建立在人类社会的文化背景当中,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环境背景和不同族群背景的人类社会,构建出不同时期的地方戏传承模式。

一、山东地方戏的简述

 图片1.png

地方戏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如晋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淮剧、秦腔、河北梆子、川剧、吕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历史上曾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9个,这其中既有与昆曲、梆子并称“四大古老声腔”的柳子戏,也有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壮大的吕剧;既有高昂激越的山东梆子,也有优美典雅的两夹弦;既有韵味浓烈的大弦子戏,也有拉人魂魄的柳琴戏等。这些剧种融汇山东民歌、秧歌舞蹈、民俗服饰、传统曲艺等文化精华,从价值观念到舞台呈现、从民风民俗到方言俚语,多层次、全方位、广角度地展示了山东地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构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存留的地方戏剧种24个,其中有专业艺术院团的地方戏曲剧种14个;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没有专业剧团的10个。因为种种原因,地方戏发展遇到困难,大量剧种消亡,一些地方戏成为“濒危剧种”或“天下第一团”。

二、保护地方戏文化生态的战略思考

 1641544224823164.png

在我国长久的农耕文明和乡村社会格局中,地方戏所沉淀的其实是某一地域的整体文化精神。当我国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建设大步迈进之时,这种“地域文化精神”既不易跟进又难以固守;在地域文化精神中浸泡着的地方戏,也难以迅速感应新的时代氛围,合上新的时代节拍。地方戏在追求各自表演特色的同时亦形成了各自的表意局限,许多地方戏未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在文化生态发生变化时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

不少地方戏固化的程式难以表现新生活的内容,而其叙述的模式又难以适应新观众的审美……当电视和网络等"E时代"的主要传媒渗透既往相对闭塞的“地方”,当“地方”的居民走出“闭塞”而经受“开放”的洗礼,原本植根于民众之中的地方戏就处于民众趣味变迁和“他山”文化抢滩的双重夹击之中。如何使产生于民众之中的地方戏固守住植根其间的民众并争取更多的民众,如何使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造性转换来延续,是我们需要从全局视野来进行战略性思考的问题。

(一)融入现代文化因素,进行文化生态整合

新媒体时代,新的时尚文化元素已流入千家万户,现代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地方戏陈旧的题材、一成不变的表演风格与艺术韵味。地方戏曲要想赢得观众的认可,必须适应文化生态的变迁,不断创新、融入现代时尚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承其本身就是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学艺术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并发展。新媒体时代,戏剧的文化生态在变,戏剧不能一成不变,无论是创作或表演,都要进行传承创新。所谓传承主要是指在地方戏独有的唱腔、伴奏、服饰、舞美、道具等方面基本保持不变,这样才能保证地方戏的“原汁原味”。但在“原生性”传承的同时地方戏又必须积极进行创新。

(二)强化戏剧通识教育,构建戏剧文化生态传承带

目前,山东地方戏的演出市场主要在农村,且以老年观众群体为主,中青年观众较少。中青年观众群的缺失对于山东地方戏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致命伤,它阻断了地方戏剧艺术传承的纽带。这种戏曲观演生态的失衡,其主要原因在于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不够熟稔,缺少“前理解”。传统戏剧是中华文化瑰宝,但其于国民教育中却处于“失语”状态。中小学课程中均未设置有关传统戏曲的通识教育课程。只有大学阶段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史》课程中才有关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一些介绍。这使得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戏剧文化,没有赏析戏剧的能力,更遑论普通青年观众了。因此,要强化戏剧通识教育普及推广。

 16415442527182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