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泺尚有道--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研究 > 研究课题 > > 非遗工坊建设历程及路径研究——“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专题研究之六十一

研究课题

非遗工坊建设历程及路径研究——“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专题研究之六十一

发布时间:2022-01-17 16:32:20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公共空间、产业空间及文体旅商等业态,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调研报告7-08.jpg

摘要:2021年12月18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出台《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基础上,继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加强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从非遗工坊建设历程出发,在分析当下非遗工坊存在问题的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非遗工坊建设历程

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提出要因人因地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文化扶贫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文旅部先后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确定了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更名为非遗工坊,发挥带动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非遗+扶贫”作为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产物,不仅是一种创新性扶贫模式,也是加快国家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非遗扶贫是以非遗资源为依托,以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对象,通过产业化开发释放非遗资源的经济势能,提供就业岗位和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这种扶贫模式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在脱贫增收、促进非遗传承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11111111.png

二、非遗工坊建设问题

目前,国家在非遗工坊建设方面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虽逐渐形成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一是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保障不到位。国家及各地政府针对非遗扶贫出台的制度类文件较少,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不同形态非遗扶贫的具体制度安排,与之配套的政策措施更是少见,且非遗工坊建设涉及部门众多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创新意识不强,非遗产品品质有待提升。从传承人角度来看,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普遍较大,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较少,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如此,非遗工坊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接触较少,在产品创意、设计、制作、包装、营销等方面得到帮扶的力度较小,大多数工坊常处于闭门造车、自探门路的现状,对审美艺术、市场需求、消费者心理缺乏了解,产品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财政扶持力度不大,非遗工坊发展缓慢。由于非遗工坊的建设性质影响,无法做到真正的产业化运营,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帮扶,但财政扶持金额低,且近两年疫情影响,各种成本增加,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地,运营面临较大困境。

三、非遗工坊建设路径

第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应根据各地非遗工坊建设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运营制度、组织制度、生产制度等,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生产的同时,完善非遗工坊考核评价奖励机制,培树典型,激发非遗工坊的内生动力。

第二,强化学习培训,提升创新意识。联合高校、学会、协会等第三方组织,积极开展交流合作,组织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学习培训,加大对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非遗工坊运营方式,将非遗工坊打造成集设计、生产、展览、展示、销售、培训、体验等“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的工作模式,多渠道对接市场和消费人群。

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发挥社会资本作用。积极整合社会资本的力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注资非遗工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模式多样化,并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创建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特色品牌,提高非遗工坊的市场竞争力与产品知名度,打造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