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泺尚有道--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研究 > 研究课题 > >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探析——“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专题研究之六十二

研究课题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探析——“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专题研究之六十二

发布时间:2022-01-19 17:00:54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名城中最活跃的部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既要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保持历史风貌、传承其中的文化,同时又要使现在居住其中的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本文综合分析各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以上海田子坊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总结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举措,以供各地参考。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创新推出“十四五”文化产业“空间业态”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公共空间、产业空间及文体旅商等业态,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体产业,助力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调研报告7-10.jpg

一、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必要性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历史的缩影和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依托,其特色的街巷风貌、丰富的人文历史特色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名片”,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拆除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盗卖历史建筑构件和异地迁建等问题时有发生,对城镇风貌和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图片1.png

二、各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

 2.png

三、典型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

(一)田子坊发展历程和策略

1.工业厂房改造,艺术家集聚(1998-2003年)

1988年,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入驻,集中于弄堂工厂,2002年,创意产业集聚,共83家艺术商店、艺术创作室和展示厅入驻;

2.文创工厂规模效应外溢(2004-2007年)

2004年,居民房开始对外出租,文创企业开始向居民区蔓延2005年,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授牌田子坊为创意产业集聚区;

3.外延扩大,成为城市地标(2008-至今)

2008年,田子坊定位为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其范围进一步向外扩散,餐饮、服务等业态比例大大提升,成为旅游和体验式文化集聚地。

(二)创造性举措分析

1.文创活化:街道办与文化商人合作创办“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公司”,将空置厂房使用权转租,由后者运用市场化手段招徕艺术家入驻,激发了片区活力,为后续改造树立了示范效应;

2.适时借力突破制度边界:将公用房交由合作企业进行改造出租规避政治风险,掀开“居改非”大幕。在政府计划对片区实施拆迁开发后,联立居户、艺术家及社会人士向政府抗辩,使得政府出台居改非政策;

3.借势宣传:借力世博会举办契机,申报世博会旅游示范点,并邀请国内外政要精英到访,引发社会关注。

 3.png

(三)再开发模式分析

田子坊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其由居民及众多产业个体一起参与,按照市场导向自发调整使用功能、逐步演替扩展,进而实现再生。整个改造不涉及土地开发和居民拆迁,无需政府投入大量资本,依靠市场化力量使得街区更新、居民生活改善,可谓是历史街区改造的典范。但是,市场化运作也引发过度商业化问题,导致原有社区结构的瓦解及社区文化的衰退。分散的产权不仅使得街区风貌及业态难以统一管理,也使得公共空间被严重挤占商用,商住矛盾频频发生。未来,对空间产权的规划及处理将是田子坊街区保护及再利用的关键。

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举措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一方面,创新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对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自然空间、人文环境及集聚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和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另一方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完善非遗活态认定与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结合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大力引导扶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采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手段丰富非遗活态传承方式,推动非遗工坊建设。

(二)推动历史建筑更新

对于历史建筑,在其建筑风格、外在形象、高度、颜色等方面进行把控,保持风貌统一。对于没有太多特色的普通民居,需要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改造,使其与片区内的整体风貌相适应,从建筑外观到内部结构全面改造,使之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感觉。对于保存质量较差的建筑要按照有关规定适当进行拆除改造。还要坚持整治片区内建筑风貌问题,整治与历史风貌不协调的牌匾、广告形象等,协调统一风貌。

(三)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有相关部门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修缮,也可以鼓励居民自主修缮、政府补贴的方式,任何方式的改善都要以维持传统风貌为前提。建议深入调研片区内现实的交通状况,研判配建地下停车场的可行性。开发特色民宿,增加青年旅舍,另外,增加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比如文化驿站等。对周边的石桥、石碑等历史环境要素要妥善保护,整治周边的环境,同时尽可能营造社区公共空间。

(四)推动文旅产业完善更新

与街区外围业态统筹考虑,差异发展配合文化战略,逐步将街区内的一般商业疏解至外围;置换为相应的以体验型为主的文旅产业类业态;打造以文化体验和慢生活为主题的城市会客厅多吸引民间手工艺的入住,发展传统的工艺产业。推动老字号回归,挖掘老字号价值在调整商业业态过程中应将老字号的振兴纳入工作范围。另外,旅游业也要与时俱进,适时补充新的文旅产品,根据市场不断调整旅游发展规划及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