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泺尚有道--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研究 > 案例分析 > > 【文化园区】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北文化创意新地标

案例分析

【文化园区】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湖北文化创意新地标

发布时间:2016-06-01 00:00:00


 

    【园区概况】

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81号,主体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原楚天印务总公司印刷厂胶印车间,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占地约4万平方米。她东接楚天传媒大厦,西南与湖北省艺术馆、湖北省博物馆隔路相望,周边文化企事业单位扎堆,有“文谷”之称。楚天181是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为主体”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2009年5月,印刷厂整体迁出,原有厂房、一期改建和二期扩建,至2013年5月全部完成。现园区总量7万平方米,入驻的企业60余家,主要包括现代传媒、各类设计、科技与文化融合、艺术品交流和文化演出、商业配套等五大类,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个。从2011年7月开园以来,园区内总产值已累计达到20多亿元,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运营创新】

围绕园区定位  合理产业布局   

在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立项之前,为确定园区定位,邀请社会各界,专门召开了研讨会。经过讨论,确定园区要结合新业态和传媒的发展趋势,以现代传媒为主体,打造有创意、高端、时尚的文化产业园区。

在招商运营过程中,园区始终围绕核心定位,按照重点引进传媒企业、新媒体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知名设计、艺术类企业;有选择性地吸纳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为媒体服务的文化运作企业:选择如银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艺术餐厅等品牌企业,做好园区的商业配套的定位,在有限的空间内构建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开展文化活动  带动经济效益

园区斥巨资打造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81秀场,配备国际顶级声光系统。自2011年7月投入使用以来,已承接了时装发布、文艺演出、顶级比赛、新车下线、高档酒会、艺术展览、摄影展等大型公益和商业活动100余场,接待参观人员过万人。181秀场已成为园区主办各种高档文化和商业推广活动最重要的平台之一,是园区展示形象的窗口、提升品牌的亮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以181秀场为平台积极进行文化活动运营,打造传媒文化产业链。主要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引入了广告策划、演艺配套类企业近10家。形成和深化了集前期包装、活动策划及运营、后期宣传于一体的传媒文化产业链;二是通过181秀场承接各类大型公益和商业活动。并邀请园区内相关媒体进行活动造势和后期宣传,在媒体的助推下,活动影响较大,社会反响强烈。

【设计理念】

方案从武汉地域民俗文化着手,通过对原有园区的场地分析,流线梳理以及保留、拆除和加建的对比判断,利用功能的重新组织和园区构建,力图创造一个既具有现代创意产业园文化特征,反映现出场地历史的文化创意产业同。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应对策略。

1.地域策略——回应城市地域文化

(1)武汉地域气候。武汉被称为“三大火炉”之一,所以武汉人喜欢乘凉。同时,乘凉的方式是群聚式的,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园区通过提供这样一种乘凉空间来回应武汉这一特定的地域气侯。

(2)里弄空间。结合武汉地域特点,园区寻找遗落在大武汉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里弄空间,并发展其作为交流空间的序列性,注入到项目中的原始工业院落,来表达和强调作为创意产业空间所需的交流空间。

(3)竹床阵。作为武汉里弄空间的特有产物——竹床,具有相当的人缘基础和历史沉淀,它是武汉市并文化的一个集中反映。它的出现是武汉气候特征的体现,向时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很好的交流载体。设计中引入竹床阵这一概念,目的在于借助此载体创造一种文化创意交流平台空间,让其具有公众参与性,同时唤起对逝去生活方式的回味,并对当下社会的过度能耗问题提出反思。

(4)地摊文化。地摊和摊贩是中国城市的民间文化。它的核心是物质交流。随着社会、城市的高速发展,“地摊”慢慢摆脱了其尴尬本意,成为消退变异中的平民舞台,成为创意工业里一群年轻人的低成本出口。作为武汉市高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入地摊文化概念是展示其亲和性,同时打造具有独特韵昧公共活动空间的艺术载体。

(5)创意集市。它最早源自欧美国家的跳蚤市场。每逢周末,大家把自家不用的东西拿出来卖,很多艺术家也乘机拿出手工制作的作品出售,期待在市场徘徊的“星探”能够发现自己的作品,加以商业化,进而发展自家的品牌。该项目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器,有必要创造这样一个特定的交易场所,来作为精神和物质交流的一种载体,并传达一种艺术消费方式。

2.场地策略——植入生态公园系统

该公园系统并不是狭义上单纯满足场地绿化和为人们提供休憩的场所,而是一个生态容器,是一个为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各类人群提供的互动共享空间,其中包括展览空间、创意集市、地摊街和露天剧场等公共场所。

该空间以多种事件的并存和交叉来实现互动,提高场所的活力和宽容度,成为促进艺术与公众形成互动的催化剂,成为武汉市的特色区域。

(1)保留拆卸。拆除原有建筑面部和立面上的管道、雨棚以及弧形顶棚,以及粗糙的外质表层,然后整合室内外环境,解决结构、空间利用、采光及停车等一系列问题。

(2)加建分析。由于原始场地的平庸,故在改造设计时增加了烟囱以及包豪斯风格的画场等一系列工业印记;同时,为满足功能的要求以及场所的利用率,补充了一部分辅助空间,诵过在形态上的开放加强了园区的识别性和趣味感。

(3)对入口的场地处理。考虑到西区沿街面和东湖路人行道的距离过长,原始建筑表皮特征较弱以及原建筑物一层设置了过多设备房等特点,在建筑和入口广场之间用桥作为连接过渡,并以此来处理场地和城市道路之间的高差问题。同时以一个玻璃面对原始建筑立面做虚化处理,并在玻璃面与建筑之间用各种颜色的植被弱化设备房的视觉干扰,加上高科技影像处理手段的运用,打造出一个飘渺而生动的影像立面。

(4)园区场地设计。由于原有场地容纳事件能力差,空间使用率低,在规划里通过对概念的引进、解构和镶入,发展成为一种生态公园系统的植入手段,并通过墙体、台面、镂空和契体的竹床阵组台,营造一个具有活力的物质和精神交流空间。为适应武汉特殊的场地气候,在概念“竹床阵”里竹床的虚化部分,通过种植高大的阔叶乔木使二层平台具有良好的遮阳效果,同时改善整个西区的微气侯且以之净化空气。整个园区内的二层平台成为一个创意集市,通过竖向的竹制墙体构件和横向的盒状台面构件摆设文化和创意产品,以达到展示和宣传产品的目的。同时,通过式的廊道空间成为地摊式的物质和精神交流空间。露天剧场很好地联系了一二层的活动人流,同时营造了一个创意产品的集中发布场景,在尺度上也区别于狭窄的廊道空间,活跃了整个场地氛围。“竹子”这一材科的运用呼应了“竹床阵”这一概念,同时其亲切的尺度感拉近了人和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泺尚视角】

泺尚有道认为,厂房的改造和再利用运渐成为城市再生的一个契机。从深层意义上说,旧厂房改造热表现出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反思,也是一种空化和审美价值的转变。但是,旧厂房改造不应该仅仅是立面审美的改变,而应该从城市地域和场地介入,在转变其原有身份的同时,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参与。在特定的地域条件下,留住城市肌理,注入新的城市活力,从而重新演绎其历史价值,并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整个方案设计充分考虑地域因素和场地条件,从本土人文、社会风情出发,通过对场地的分析,用植入公园系统的方式充分表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一现代文明产物的地域情节。这一过程,是对旧厂房改造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