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泺尚有道--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数据 > 文化产业区域规划 > > 深圳市龙岗区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化产业区域规划

深圳市龙岗区文体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龙岗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排头兵,打造深圳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高水平东部中心的关键时期。本规划依据中央和广东省、深圳市关于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龙岗区实际进行制定,主要任务为总结龙岗区“十三五”期间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成效、存在问题,确定“十四五”期间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抓住5G网络、超高清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事业高质量融合、跨越式发展,为龙岗勇当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排头兵、打造高水平东部中心提供深厚的文体旅游支撑,为深圳续写文体旅游事业“春天的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三五”(2016-2020年)期间,龙岗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使命,牢牢抓住“特区一体化”和“东进”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促进文体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圳东部的“文化高地”建设成效显著。
一、城区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高端文化发展方面成绩显著,同时不断深化文化惠民,加快构建高层次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全省首个精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全区市民提供普惠、优质、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2019年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评估跃居全市第二名。区域文化品质不断提升。引进开心麻花华南总部、迷笛深圳中心等国内知名高端文化品牌,举办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音乐舞蹈)、深圳声乐季、聂耳管乐艺术周等文化品牌活动,汇集迷笛、草莓、丛林、乐・杜鹃等知名音乐节,形成龙岗客家文化艺术节等传统文化品牌。推出《我们就是河流》《哆来咪》《浮流》等系列文艺精品,原创歌曲《我们中国》获评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区荣获市级以上文艺精品荣誉246项,其中国家级37项。平湖街道纸龙舞、布吉街道“品质布吉・和美家园”千人文体展演、吉华街道“甘坑凉帽”、坂田街道“麒麟王”等街道文化品牌特色凸显。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你点我送”公益培训、“高雅艺术进基层”等各类惠民演出“好戏连台”,公益文化惠民活动数量和质量均继续位居全市各区前列,推出“你点我送”公益文化进基层5万余课时,公益艺术培训1.7万多课时;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4700多场次,惠及市民近千万人次,龙岗区图书馆获评“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图书馆总分馆一体化垂直管理成效显著,“1+11+111+N”的区文化馆总分馆统一联动服务体系正式建立,实现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相关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在全国率先实施图书馆总分馆一体化垂直管理的“龙岗模式”,采用“购买服务、委托运营”的方式实现垂直管理,各分馆服务效能、质量大幅提升,2019年龙岗区图书馆统一服务外借文献量同比增长42.98%,位居全市第一;区文化馆总馆、11个街道分馆、111个社区服务点、1个社会分馆正式授牌并开启相关工作。
二、文化产业规模与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重大项目拉动,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园区企业数量逐年攀升,经济效益逐年递增,实现业态从低端到高端、形态从单一到多元、发展模式从分散到集聚的跨越式发展。产业规模突飞猛进。2019年龙岗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两千亿大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030.39亿元,创造增加值496.72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50%、140%。产业园区建设领先全市,经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8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大芬油画村、南岭中丝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市级文创园区10个,国家和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产业质量稳步提升。品牌企业实力较强,2019年全区有15家文化企业先后被评为“深圳文化创意百强企业”,有9家文化类上市公司(5家IPO、4家新三板),涌现出以华为技术、华侨城文化集团、中华商务、兆驰股份等为代表的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兆驰股份有限公司荣获2019年深圳市百强文化企业第三名。文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形成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在行业布局上形成工艺美术、文化装备、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数字印刷和演艺娱乐六大产业集群。重点文产项目快速推进。引进和推动甘坑新镇、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开心麻花华南总部基地、天安云谷数字创意产业园、幸福珠宝文化产业园等多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建设,通过重大项目有效拉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两个市级特色文化街区。
三、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实现联动发展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充分利用良好体育氛围、一流场馆资源、专业组织队伍等优势,积极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与体育文化事业协调并进,助力龙岗城区发展软实力不断提升,体育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坚持体育运动高端与普惠齐头并进,开展楼宇马拉松、城市定向赛、文体旅游休闲季、动漫跑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近3000多场次。在全市率先建立规范晨晚练点管理和服务、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体系的城区,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格局。推出特殊群体体育关爱工程创新项目,创新体育扶贫模式,不断壮大体育志愿者队伍,推出“送教上门”体育公益培训8万多课时,惠及市民超过800万人次。龙岗区文体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被评为“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龙岗区体育中心被评为“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建成田径、竞走、冰球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设立“体教融合”训练基地75个,开展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运动项目30个,在训运动员超过5200人,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运动项目、在训运动员大幅增加,训练水平和竞技整体竞争力位于全市前列;在雅加达亚运会,本土运动员张鑫秋以打破亚运会记录的成绩荣获射击比赛金牌,劳丽慧获得女子4x100米游泳接力赛银牌。龙岗区代表团在市第九届运动会上夺得第一名90多个;206名龙岗运动员代表市参加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并获得金牌27枚、奖牌80枚,为建区以来龙岗代表市参加省运会人数最多、获金牌数和奖牌数最多的一届。体育产业质、量、速同步提升。成功举办WTA与ATP深圳公开赛、国际冠军杯足球赛、NBA中国赛(深圳站)、全国啦啦操冠军赛、国际象棋大师赛等大批国际高水平赛事。大运中心成为华南地区首个腾讯电竞推荐大型体育场馆。“英雄联盟”LPL职业联赛和V5电子竞技俱乐部战队主场落户龙岗,龙岗成为全省首个拥有电子竞技俱乐部战队主场的区域。龙岗先后获评“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啦啦操试验区”“全国象棋之乡”等荣誉,成为全国高水平赛事密度最高的城区之一。体育产业呈现企业创新持续活跃、高端产业载体不断涌现、优质企业加速集聚的新气象,实现“质”“量”“速”齐头并进的新突破,区域“体育产业高地”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45.3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1%;增加值为51.0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5.2%。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龙岗区被评为“广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019年度最佳体育投资城市”,大运中心总运营商获评“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
四、旅游与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整合特色优质资源,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融合发展,文化体育休闲多元旅游目的地建设初见成效,旅游产品竞争力快速提升。打造文体旅游融合新品牌。通过“旅游+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方式,策划举办文体旅游休闲季等系列活动,形成龙岗旅游新品牌,甘坑社区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以甘坑客家小镇为龙头,大田世居、鹤湖新居、茂盛世居等一批客家围屋为载体,依托龙岗客家文化的独特个性和魅力,助力旅游发展;通过大力举办WTA和ATP深圳公开赛、国际冠军杯足球赛、NBA中国赛(深圳站)等高端体育赛事,带动旅游业发展。多元旅游圈建设成效凸显。北中西三圈涌现出具有一定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体旅游项目,三圈联动取得重大进展。“北部低碳-生态旅游圈”,以低碳为主题,重点打造以坪地国际低碳城为核心的低碳生态旅游;“中部都市-文体旅游圈”,以都市和文化体育为主题,重点打造以大运中心文体旅游综合体、“红立方”(科技馆、青少年宫、公共艺术馆)、鹤湖新居为代表的都市文化体育旅游;“西部文化-创意旅游圈”,以创意文化为主题,重点推进以大芬油画村和甘坑客家小镇为代表的文化创意旅游。高端文艺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迅速。举办天猫“双11”晚会、湖南卫视跨年晚会、腾讯应用宝互联盛典、张学友深圳演唱会、周杰伦深圳演唱会、五月天“Just Rock It 2016”演唱会等高端演艺活动,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到访龙岗。2019年接待游客940.31万人次,同比增长7.2%,实现旅游收入85.28亿元,同比增长9.5%。
五、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博事业协调并进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不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形成制度建设、安全保障、科学管理、工程建设、活化利用“五位一体”的文物工作体系,创新性尝试文物保护PPP模式,大力推进文博事业发展。文物保护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出台《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管理办法(试行)》《龙岗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活化利用实施细则》《深圳市龙岗区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确保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得到有效保护,我区因此获评2019年深圳市文体旅游工作创新奖。2018年、2020年全市文物工作现场会在龙岗召开。文物保护修缮与博物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重新核定不可移动文物184处,推进文物实施修缮15处和工程11个。完成大田世居、兰桂书室等整体修缮,对鹤湖新居、甘坑炮楼院、昇齐楼、新桥世居、大芬炮楼院、大田世居、正埔岭、龙塘世居和平湖大围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活化利用。新增博物馆3处,文博展览馆1处。作为大田世居核心部分的大田木作博物馆成为全国首个创新型体验式木作博物馆,并入围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断强化。完成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普查,挖掘和建立资源档案34项,拍摄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短片18个,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活动263个,向市民大力宣传非遗保护与传承理念。以文博会等重要展会为契机,向国内外友人展示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果。
六、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坚持设施与服务同步发力,支撑产城融合发展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体设施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十分钟文体服务圈”迈出坚实步伐。优化完善文体设施运营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专业管理的公共文体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有效解决大型文体场馆科学利用问题,“红立方”采用“总运营商+策展商”的运营模式,成为全国首个复合型功能整体运营的文化场馆群;新建街道级文体服务中心普遍采取社会化运营模式,宝龙街道文体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布吉文体中心项目按照“代建+运营”模式推进;引导大运中心等社会力量建设运营的文体设施低价向市民开放,并通过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公益培训等方式提供文体服务。稳步推进大型文体设施建设。“红立方”和深圳书城龙岗城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龙岗国际艺术中心、大运中心配套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作为深圳“新十大文化设施”之一的深圳音乐学院落户龙岗,开展深圳第二音乐厅选址,冰球气膜馆项目开工建设,龙岗区文博展览馆开门迎客。加快推进基层文体设施建设。街道文体中心、社区文体广场及便民小型文体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构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建成社区文体广场30多个,便民小型文体设施550多处,新增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超5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108平方米,其中人均文化设施面积0.354平方米,人均体育设施面积1.754平方米。
七、文体旅游市场监管水平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确保市场秩序和谐有序的同时,促进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持续深入推进行业“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审批门槛,不断创新优化服务,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工作,助力行政许可审批提高效率。增加即来即办业务事项28项、“秒批”事项16项,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期限较法定期限压缩60%。创新行业监督管理。以辖区文体市场安全平稳、健康发展为总目标,以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为总要求,全面推进RIS(Record:档案台账;Inspection:检查办案;Safety:安全监管)文化执法全流程标准化、精细化体系建设,文化执法和安全监管标准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扫黄打非”工作机制“三网防控、四级联动”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文化市场诚信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执法信息公开,在“深圳市公共审批平台-龙岗区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录入行政处罚信息,向全社会予以公示;在线发布文体旅游执法典型案例,提醒广大群众树立维权意识,警示经营者要坚持合法经营、诚信经营;建立文化市场信息管理数据库和向社会公开行政处罚、文化市场发展及警示信息等基础数据库,行业自律成效显著;全面摸排“扫黑除恶”线索,对文体旅游行业的黑恶势力“零容忍”。
八、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繁荣有序
“十三五”期间,龙岗区全力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行业管理安全规范。制定安全播出应急预案,完成党的十九大、国庆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成功查办假冒国际在线创新频道“深圳派驻机构”等案件。行业发展欣欣向荣。动画片《小凉帽之白鹭归来》荣获2019年广东省广播影视奖一等奖、十四届加拿大中国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及2019年金竹奖最具市场潜力奖;电影《一丈天地》分别入围第七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第十一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和第十届英国启航国际电影节;电影《慈善玩家》入围2019第四届金童象国际儿童电影周。
第二节发展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中央对文体旅游发展提出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龙岗区要贯彻落实好相关精神,加快文体赛事高地、文体产业重地、文体惠民福地和休闲旅游旺地建设,积极解决文体产业结构和公共文体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粤港澳大湾区与先行示范区建设新趋势。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之“人文湾区”建设的纵深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出台,及深圳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尤其是“新十大文化设施”的落地,龙岗区在“十四五”时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普惠型质量型文体旅游强区、推动文体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将迎来多重历史新机遇。
经济转型升级催生文旅消费新需求。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将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文体旅游作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央提出并实施增强文化自信、深化文体惠民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实施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发展等部署,龙岗区大芬、甘坑等文化产业优势显著,带动文旅消费及周边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数字经济与5G融合萌生新业态。龙岗区在全市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后,龙岗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得到提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战略顺利落地实施,尤其是5G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时代深度融合,开启万物互联时代,龙岗区具有先发优势,也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龙岗文体旅游发展内部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均衡性有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发展、设施分布、服务对象、投入主体、活动供给等方面仍存在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区级、街道级文体设施分布“东部强西部弱”“中心强外围弱”;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对象较片面、类型较单一,不能适应多层次的人才需求,活动服务提供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二是体育发展参与主体有待丰富。群众体育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力量在促进群众体育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还有待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普遍造血能力偏弱,在发动和组织广大市民参加文化活动、全民健身、体育比赛等方面的作用有待提升;精品和特色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不多,新兴时尚运动项目培育起步较晚。三是文化产业布局有待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业态发展不平衡及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文化装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文化内容及文化服务等高附加值的产业业态发展较为薄弱,与文化产业先进区相比,对经济的贡献及影响力仍存在一定差距。文化产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西重东轻”态势,西部布吉、吉华、南湾、坂田等街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坪地、龙城等街道文化产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四是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有待加强。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融合领域不宽、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在旅游与科技、商业、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融合较少。同时文体旅融合深度不足,部门协调联动不够,现有文体旅融合发展创新程度不足,切入点与突破口不多,文体旅游产品融合较为初级,在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方面不够。
龙岗文体旅游发展外部环境压力:一方面区域性文化竞争日益加剧。大运中心、“红立方”、大芬油画村、甘坑客家小镇等优势文体项目是龙岗文体旅游名片,并一度成为深圳的文化名片,但随着龙岗区周边城区大型重点文体设施、设备及项目规划建设或落成,龙岗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将有所减弱,区域性文化发展竞争将加大,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大产业体系难度也随之剧增,尤其是文化物理空间普遍不足,持续性竞争优势难以形成,高端体育赛事引办面临市内其他区及周边地区的巨大竞争,这将成为制约龙岗区未来文体旅游发展的重要挑战。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加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压力。相比较全市而言,龙岗区由于房价和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生态环境较好及高学历人才落户补贴扶持政策力度较大等因素吸引,常住人口持续增长,户籍人口增长尤其明显,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文体用地供给面临巨大压力。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配置、供给数量、队伍建设等方面难以跟上人口变化速度,承载压力不断加大。
第二章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第一节发展目标
龙岗区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辖区传统文化与体育与旅游发展优势,到2025年,把龙岗建设成粤港澳大湾区文体旅游发展强区。到2035年,把龙岗建设成国家文体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
一、“十四五”发展目标
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基地,构建“一廊三核”数创走廊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数字硬件智造输出中心、数字内容孵化生产高地和数创人才培育交流基地为抓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探索建设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展示中心等示范性项目,依托创建推动高质量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进一步凸显龙岗区文化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特色定位,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建设体育发展示范城区。打造深圳市高端体育国际赛事高地,发挥高端体育赛事场馆引领作用,引进国家队训练基地和职业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女子冰球队、国际象棋国家队训练基地服务保障,为北京冬奥会办赛精彩、参赛出彩作出更多贡献;加快引进乒乓球、田径、极限运动国家队训练基地。继续为国家队训练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挖掘区级、街道级体育场馆潜力,着力打造国家队训练、竞赛和产业的集聚地,勇当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和国际体育示范城区的排头兵。大力引进和集聚体育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本土体育产业品牌,强化产业链完善提升,推进龙岗体育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依托大运中心等大型体育设施,开展体育消费城区试点,开展体育消费城区试点,围绕重大体育赛事、新兴时尚体育赛事打造体育消费引擎,培育龙岗体育消费新动能。
打造高品质文化引领型示范城区。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效能,着力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精准服务、分众服务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以特色化、精品化为发展思路,全面推进高品质文化品牌活动打造、高端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本土客家文化资源挖掘、本土文艺精品创作等工作。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为基础,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持续加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加快推进我区“十大公共设施”中的文体项目建设,特别是依托深圳音乐学院、深圳第二音乐厅等重大文体设施积极探索打造更多公共文化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积极推进“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体设施体系建设,均衡发展、凸显特色、因地制宜布局各级各类文体设施类型与功能,到2025年全面建成“十分钟公共文体服务圈”,形成普惠基层、覆盖全区、服务全市、辐射大湾区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新格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策划推出一批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示范点、示范线路、示范活动。利用客家文化、客家古建筑等资源优势,推动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依托体育赛事与演艺活动,推动体育、节庆与旅游融合;利用特色文化创意园区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融合;通过文化旅游综合体打造,推动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业态融合。力争到2025年,龙岗成为文体旅游品牌特色更鲜明,资源配置更合理、产品供给更丰富、产业动能更强劲的粤港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龙岗区深入推进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基层探索与创新实践,高质量落实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有关要求,将龙岗打造成国家文体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引领区,促进城区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体系,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较好统一;深入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城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竞争力在国内领先;辖区高端体育资源集聚与体育产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文体旅融合纵深推进,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本土客家文化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文博发展、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形成鲜明的龙岗特色;全面推进文体设施智慧化管理与智能化应用,建成“五分钟智慧文体服务圈”;文体旅游市场监管效能大幅提升,形成活而有序的文体旅游市场信用体系;高品质智慧广电服务实现辖区全覆盖,优质视听产品供给形成新优势。
第二节发展路径
“十四五”期间,龙岗区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相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龙岗文化建设,按照“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等要求,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守正创新,锐意改革,砥砺奋进,奋力将龙岗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文体旅游强区。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从历史文化、城区功能发展和文体旅游核心驱动力提升、区域战略、软件建设和整体规划等角度,综合考量文体旅游发展战略,尤其是加大力度对重大文体旅游项目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集约发展。同时,注重融合“东部中心”地理区位、本土客家文化、体育传统优势、文化创意产业等特色要素,着力谋划龙岗特色凸显的文体旅游发展路径。
--以人为本,均衡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效率、高质量呼应城市居民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服务供给,坚持质与量并重,推进文体旅游服务均衡发展,健全立体文体旅游服务网络,统筹建设各类文体旅游设施,构建文体旅游服务数字平台,健全文体旅游服务保障机制,助力文化品牌建设,构建跨界融合的大文化格局,全面落实文体旅游“优质+均衡”发展战略。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强化政府引领文体事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协调参与,推进社会组织、企业、居民个体等参与公共文体旅游项目合作开发,进一步发挥龙岗区现有特色优势,促进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机制,构建文体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格局。
--惠民利民,公益为先。大力发展普惠型公益性文体事业,依托覆盖基层、公益开放的公共文体设施以及形式多样、精准惠民的文体活动等载体,深入推进文体事业面向高层次人才、外来建设者及广大市民的“分众式”惠民服务。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充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满足群众多样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各类人群的文体获得感与幸福感。
--科技赋能,融合创新。依托龙岗区5G网络技术优势,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技术手段,推动文化、体育、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新技术在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为文旅融合路径提供综合赋能。扩大数字创意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场景,重点关注在文体设施智能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智慧旅游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借此开发龙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第三章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
第一节实施优质文化锻造工程,建设高品质文化引领型示范城区
一、构建精准服务生态链,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标杆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力开展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及“后创建”工作,形成精准化、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重覆盖向重效能转变、从普惠性向高质量升级。制订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先行示范标准”。依托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基础及创建经验,聚焦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研究,制定更高层次、领先全国的精准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形成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的公共文化服务“龙岗标准”。构建从需求到供给的精准公共文化服务生态链。实现从需求调研、产品研发、定向供给到反馈调适全流程的数据互通共享。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在全市乃至全省层面率先建立包括公众评价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常态化评估等手段实现公共服务的精准评估和日常监督。探索打造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全国范例。完善图书馆总分馆一体化垂直管理,构建全区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加入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体系;深化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完善“1+11+111+N”区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努力推动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实现“三个统筹”“五个统一”,到2025年,实现图书馆、文化馆核心服务指标国内领先。
二、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高品质推进文化惠民
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城区,依托龙岗特色及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品牌,持续丰富文化惠民活动内涵,切实提高龙岗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推进文化活动精品化。打造深圳声乐季、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周、聂耳管乐艺术周、深圳拉阔戏剧节、国乐艺术周和深圳大芬国际油画双年展等品牌文化活动。通过迷笛公益演出、开心麻花惠民演出、举办喜剧大赛、联合打造原创音乐剧等方式,满足市民不同文化需求。建设国际文体活动交流中心,推动龙岗本土原创剧作、非遗文化走出去,助力粤港澳文化融合发展,扩大龙岗文化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实施文化惠民精品工程。创建全市首个“全民阅读之区”,整合各级各类阅读设施和阅读资源,形成跨系统、多类型的全区公共阅读设施服务保障体系和统一协调机制,打造全民阅读活动系列品牌,遴选推荐一批项目进入“民生大盆菜”,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活动质量和惠民力度;优化升级“高雅艺术进基层”、“你点我送”公益培训、大围屋艺术团原创舞剧巡演等惠民工程,不断拓展活动内容、形式与范围,提升活动品质和影响力;探索深圳音乐学院音乐惠民精品工程,研究深圳音乐学院与深圳声乐季等活动的互动机制,探索与该学院合办音乐公益培训、演出等惠民品牌活动,联合培养优秀声乐人才,提升市民音乐素养。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积极整合大围屋艺术团、开心麻花、迷笛音乐等文艺创作资源,围绕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大活动,实施文艺作品原创与质量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以精品文化促进文化活动大发展大繁荣,出台文艺精品创作相关扶持政策,继续深化引才合作,积极引进文化名人大家,鼓励支持名家工作室落户龙岗,推动举办精品艺术展演与交流。
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大力扶持和培育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动性、创造性,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龙岗样本”。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侧改革,形成具有龙岗特色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优质公共文化项目申报机制,分类予以资金资助,树立一批具有品牌性示范项目,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内涵;建立健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力量作为“文化管家”,参与运营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支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发挥现有区级公共文化类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孵化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提升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培养文化志愿者服务,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活动与品牌志愿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文化志愿者数量,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四、推进数字平台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建设,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手段,助力数字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从资源配置、供需匹配、需求调适、监督评估等全流程,提升网络服务平台水平,实现全区公共文化一站式服务,通过数字化手段延伸服务半径,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适用性。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图书馆互联网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对接,构建多元化图书馆服务平台;完善“图书馆之城”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共享,推进数字资源“微阅读”、阅读推广“微互动”;建设地方特色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将区图书馆客家文献资源库打造成为深圳客家文献资源服务中心;依托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推进自助服务、数字阅读和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升馆藏数字资源利用率。创新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模式。推进区文化馆数字化平台建设,建设集纳运营管理、信息发布、便民服务、数字资源获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在移动终端上实现馆内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获取服务。
第二节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一、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基地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明晰自身特色定位,将数字创意行业列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依托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构建“一廊三核”数创产业格局,发挥集聚效应与产业优势,强化区域分工,突显规模效应和投资合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基地。打造数创产业总部中心。依托华为技术、华侨城文化集团等龙头企业,以及天安云谷等“文化+科技”产业空间支撑,培育引进数字创意产业企业总部,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创意产业总部中心。打造数字内容孵化高地。将DCC展览展示文化创意园、2013文化创客园等品牌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数创企业孵化培育的重要支撑,强化数字内容等相对薄弱环节,逐渐将龙岗打造成为数字内容孵化生产高地。打造数字装备智造集聚区。积极探索发展数字装备智造产业,依托兆驰股份、艾比森、科伦特等龙头企业在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终端设备及先进数字装备,做大做强龙岗数字硬件智造环节,将龙岗区打造成面向全球的数字装备智造集聚区。打造数创人才培育基地。充分发挥国际大学园、深圳文博会等高等院校及节事活动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数字创意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将龙岗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重要的数创人才培育基地。
二、整合数字创意产业资源,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力促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发展,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整合龙岗区数字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结合最新产业发展趋势,创新产业集聚模式,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进申报与评审工作。按照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要求,以《深圳市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方案》为基础,主动沟通对接国家、省、市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做好推介汇报、材料解释、评审接待和专家答疑等相关工作,积极推进申报与评审工作。实施数创扶持政策。根据最新出台的数字创意产业专属扶持政策,开展系列政策宣讲活动,尤其是对龙岗数字创意产业走廊范围内的文化企业和园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宣讲,通过有力的产业政策引导数字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甘坑新镇、国际低碳城文化会议中心、天安云谷数字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数字创意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指导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展示中心、深圳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基地等专业化数创项目,以项目拉动行业发展,成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重要支撑。创新产业集聚模式。在文化产业园区模式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楼宇、文化产业专类空间等多层级、多形态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鼓励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后期制作基地等专业化的数字创意产业集聚空间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筹划数创赛事交流。加强与香港、澳门在数字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积极筹办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数字创意大赛,提高城区美誉度和知名度,擦亮龙岗数字创意产业名片。
第三节完善体育发展布局,打造体育发展示范城区
一、引办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建设国际体育赛事高地
坚持“开放发展、聚焦高端”理念,不断增强龙岗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推进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齐头并进,推动体育产业创新试验,聚焦新兴体育项目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体育产业消费水平,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办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办好高尔夫中国公开赛、KHL与WHL冰球联赛,引办国际篮球俱乐部冠军杯、世界女子冰球俱乐部冠军赛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大力支持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在龙岗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将龙岗建设成为国内品牌赛事最集中、效益最好、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中心。大力发展新兴时尚体育赛事。引进电子竞技等新兴体育项目,支持国际电子竞技IP赛事和顶尖电子竞技俱乐部落户龙岗,打造新的体育产业增长点,促进体育产业消费。培育汽摩、航空、极限、滑板、攀岩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引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交流赛事活动。引进街头篮球、花式足球、街舞、跑酷等潮流运动品牌赛事,建设潮流文化聚集区,打造潮流体育文化综合体,促进体育消费,带动时尚体育产业发展。建设体育园区基地,引进更多高端职业俱乐部。引进极限运动等一批国家队训练基地,挖掘区级、街道级体育场馆潜力,依托训练基地打造体育训练、竞赛和产业集聚地。通过政策引导建设体育产业园区,引进重点体育企业和创新科技体育企业。发挥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深圳领航者篮球俱乐部、深圳市足球俱乐部等高端职业俱乐部的影响带动作用,引进更多高端职业俱乐部,进一步提升龙岗区职业体育影响力,拓展职业俱乐部的产业带动作用。
二、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促进“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积极探索人才队伍合作共建机制,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服务工作。构建校园课余体育训练体系。充分发挥具有地方传统、特色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在校园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引领作用,形成规模适当、项目齐整,“高、初、小、幼”相互衔接配套的立体多维校园课余体育训练网络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优良的课余训练环境,使青少年课余体育训练惠及千家万户。优化青少年体育训练机制。建立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机构等多渠道培养体育人才机制,探索学校、社会机构共建青少年专项业余运动队新模式;完善青少年体育信息管理系统体系,实行区级教练员、运动员注册制度。提升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建立较为完善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大力支持青少年使用校外文体场馆等校外教育资源,挖掘可供青少年使用的活动场所;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鼓励支持社会机构争创国家级、省级、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创建区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文化体育交流,多渠道、多方位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三、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不断提升群众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全民健康为目标,以全民健身为抓手,着力提升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动体育事业惠民利民。不断丰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内容。提升现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影响力,发挥龙岗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传统体育优势,培育南岭铁狼杯足球赛等更多的本土品牌赛事。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特色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动舞龙(狮)、舞麒麟等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一街一品”群众体育活动,注重向街道和社区倾斜体育赛事活动资源,进一步让体育赛事活动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因地制宜培育新兴时尚体育运动项目,促进一批“小、精、新”体育运动街场化,充分挖掘、释放街区空间和城区活力。提升群众体育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区域体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抓好健身服务点建设,强化其辐射、带动、联系和组织群众的突出作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以及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考评和服务机制,促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突出抓好各单项体育协会在自我造血、赛事举办、行业推广、基础培训、发动群众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发挥好协会组织的行业牵头作用。进一步优化“你点我送”体育公益培训服务,助力改善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企业、留住社会人才。发挥群众体育健康促进功能。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深圳战略,促进群众体育提质增效。继续探索推进“体医融合”公益项目,联合开展肩颈痛、脊柱侧弯等慢性病综合预防治疗试点。贯彻国家“体教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青少年身心健康建设,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继续深入实施体育关爱工程,保障更多特殊群体享有体育公共服务,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大讲堂以及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升群众科学健身水平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第四节谋划推进全域旅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积极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新品牌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依托旅游发展整体布局定位,构建龙岗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树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新形象。依托“三圈联动”推进特色旅游。积极深化“北部低碳-生态旅游圈”“中部都市-文体旅游圈”“西部文化-创意旅游圈”联动发展,推进全域旅游调研及整体规划定位。通过建设“龙岗旅游大数据中心”,对辖区全域旅游资源和发展项目进行梳理,调整规划辖区范围内引流线路,优化创新方案;出台文旅产业或全域旅游产业扶持新政,鼓励和扶持文旅企业转型升级和服务提质上档。积极开展区域旅游整体品牌营销。整体设计龙岗旅游标识系统,开展龙岗区旅游形象宣传“3+1”系列活动,塑造“乐享龙岗”“慢享龙岗”的旅游新形象,展现龙岗旅游发展新风貌。策划开展旅游营销活动,系统挖掘丰富多元的内容资源,做好“龙岗新十景”后续宣传推介;结合贯穿全年的各大文体赛事活动,开展“明星+体育”和“赛事+旅游体验”营销活动。深度参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策划更多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参与深圳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体旅游交流合作,打造具有龙岗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文体旅游消费品牌。借助智慧旅游发展契机,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扩大龙岗旅游品牌对外影响力。
二、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多元旅游目的地
以文旅融合为重点,构建“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多业态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体育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不断拓宽旅游发展新空间,探索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聚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旅游。加大文化和艺术内涵挖掘,拓展产业园区旅游资源,加强园区景观改造;打造以大芬油画村美术特色、中丝园丝绸特色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创意园区旅游品牌,并以此申报省级工业旅游线路。积极打造多元化旅游体系。依托山水园林资源、龙岗河“一河两岸”滨水资源、同乐基地农业资源发展多元化的都市生态休闲游;依托大运中心及各类赛事演艺活动资源发展体育节庆旅游;以甘坑客家小镇、天安云谷、星河World Coco Park为试点发展夜间旅游。创新文体旅游融合消费业态。促进演艺娱乐、艺术培训、动漫游戏、图书发行、休闲健身等传统文化、旅游和体育消费业态融合,形成“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样化、多业态的新型商业模式;支持开发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非遗传承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借助科技与设计创新平台,打造高品质文化旅游购物品牌,擦亮“龙岗手信”名片。
三、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助力旅游品质提升
坚持创新引领,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运用网络新媒体、5G等技术,不断丰富新兴旅游业态,提高龙岗旅游智慧化水平和服务品质。发展景区智慧旅游。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推出数字旅游专线,运用新技术发展旅游快闪直播间、夜游直播等新型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把握深圳市游客中心建设契机,加快建设广覆盖、多层级、线上线下一体的龙岗游客中心体系,实现游客中心景区门票购买、酒店预订等一站式服务。完善公共旅游信息服务,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引导辖区星级酒店业发展升级,组建龙岗区旅游志愿服务队伍。推动文旅服务及设施融合。推动辖区公共文化机构更好参与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开展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美术馆、艺术馆、非遗传习场所与研学旅行相融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融合,群众文化活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嵌入旅游景区、线路、住地、交通服务区域等。
第五节创新文物保护和活化思路,构建文博事业发展新格局
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建设客家系列文旅融合品牌
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推动文物与旅游资源融合,打造更多文物保护传承典范,促进客家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探索“大片区统筹”模式,延长文物活化利用的轴线,拓宽活化利用的视野,推进“一体规划、政策联动、主体协同、连片开发”。分期推进“城中村”特色风貌提升试点工作,逐步优化甘坑客家小镇、大田世居、国际低碳城和吉坑世居的周边环境,重点促进鹤湖新居和坪西八群堂、麟阁世居、泮浪世居等片区的风貌提升。打造客家文化地标。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开展正埔岭、梅冈世居、环水楼、龙塘世居、阳和世居5处重点客家古民居修缮工程;着力将鹤湖新居打造成滨海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寻根地;到2025年,全区修缮完成并投入合理利用的不可移动文物不低于10处,全区初步形成西部平湖大围片区、中部龙岗老墟镇片区、东部西湖塘片区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地标;借助绿道、碧道、公园等市政工程建设,串联成客家文物文化径,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旅游线路。加强客家古建筑群文旅融合品牌建设。对辖区客家围屋古建筑进行整体布局改造,以文物修缮保护带动文物旅游,形成更具标识性的客家建筑文旅品牌,通过统一标识设计、品牌宣传,将其打造成为粤港澳知名旅游景点,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系统。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传播。梳理深港澳同宗同源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开展传承人群研培研习工作;丰富“深圳非遗周”活动内涵,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非遗主题传播活动;围绕龙岗非遗传统文化特性,积极促进非遗项目活化利用;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强化推广“非遗产业”概念,组建“龙岗区非遗产业联盟”,加快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步伐,打造具有龙岗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样式。
二、促进博物馆事业多元发展,构建深圳东部博物馆之区
以吸引优质博物馆集聚为着力点,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构建以国家级博物馆分馆、区级博物馆为头雁,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组成部分的“1+1+N”博物馆体系。推动国家博物馆分馆及区级博物馆建设。争取引进一座国家级博物馆分馆落户,将其打造成为深圳东部新的文化地标,建设一座区级博物馆,发挥国有博物馆在厚植文化底蕴方面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非国有博物馆事业。补充完善非国有博物馆扶持政策,进一步吸引非国有博物馆落户,力争2025年全区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到10家。
三、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促进先进技术在文物保护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扩大文物的传播和展示覆盖面,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平台,讲好龙岗文化故事。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实现博物馆智慧展示、智慧服务,观众扫码即可获取博物馆重要展品信息,拓展文物的展示传播方式;探索建设龙岗非遗文化展览馆实体馆和数字馆。探索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试点对辖区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进行云数据采集,完成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云介绍系统;探索应用5G+4K/8K等新技术实现通过3D影像、高清直播等多种方式“云游”辖区客家古建筑,运用网络科技助力文物价值传播。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和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提炼、展示、传播文物蕴含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展览展示龙岗客家文化魅力。
第六节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智慧化
一、进一步完善四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推动均衡化发展
高标准对接先进,高要求补短赶超,以保障公益属性为前提,均衡协调,兼顾公平,进一步织牢织密全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体系。持续完善四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完善《龙岗区街道级文体设施建设标准》,对辖区街道文体中心的建设规模、用地选址、规划布局、功能配置、装修装饰、建筑安全等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重点补足街道、社区的文体设施短板,形成“一街道文体中心一文体特色”的基层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建成“十分钟文体服务圈”。推进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筹划打造“社区智慧健身中心”,逐步补齐社区运动场地设施缺乏的短板;探索政企合作共建“社区智慧健身中心”,探索场地建设、设施管理、资金投入、运营模式等。深入挖掘、盘活文体公共空间资源。做好大运中心和“红立方”等文体场馆的运营监管及修缮工程,实施大运中心配套设施开发,加快推进龙岗少儿图书馆建设。研究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运营工作,发挥学校体育设施使用功能;推进社区公配文体物业共享利用,梳理社区公配文化体育物业分布情况,恢复既定规划功能,统筹运营管理,将其打造为群众身边的文体设施;深入挖掘和集约盘活利用大型商超、公园广场、公共场馆等闲置空间,探索打造电竞馆、露天音乐公园、高端时尚体育公园等新兴时尚休闲场地。
二、推进重大文体设施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着力弥补大型特色文体设施“短板”,发挥高端引领作用,提升龙岗文体设施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完善重大文体设施空间布局。科学编制重大文体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提出重大文体设施空间布局方案,注重智慧化与社会化同步建设,提前做好项目设施智慧化试点,积极推动项目建设社会力量参与。配合市级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龙岗国际艺术中心市级重大文体设施项目建设,争取深圳第二音乐厅等重大设施项目落户龙岗,配合相关部门推进深圳音乐学院项目建设。着力解决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建设问题。重点采取片区统筹规划模式破解项目建设与周边设施建设不协调问题,着力推进系列街道级文体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力争横岗、园山、宝龙、布吉街道文体中心及坂田北文体中心等5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平湖、吉华、龙岗、坪地、南湾、龙城街道文体中心等6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
三、引入社会化运营,提升公共文体设施运营管理水平
积极探索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资或两者结合的方式同时发力,更快更好地推动公共文体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公共文体设施。完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公共文体设施的相关政策,对社会力量建设运营图书馆、书吧等公共阅读服务空间和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的运营机构,形成一套支撑社会力量可持续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规范标准和机制体系;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托管模式,扶持市场主体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和设施,引导社会力量运营的体育场馆融入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体设施“新基建”。加强新建设施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重点利用5G网络和最新信息技术打造“智慧体育”,实现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场馆智能化水平,提供方便舒适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提升公共文体设施管理信息化水平。对照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标,统筹整合公共文体设施数据库,维护、更新和盘活文体设施资源。
第七节提升执法服务能力,持续强化文体旅游市场监管
一、积极推动市场审批管理改革,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继续深化“放管服”“证照分离”改革,打造“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推动清单化审批流程。简化、优化一批审批材料,将审批的材料清单、审查标准进一步标准化、精确化,保障审批过程中责任到位、程序到位、服务到位。大力提升审批效率。继续大力推进“一次办”“网上办”“电子证照应用”“秒批”等便民措施,到“十四五”期末,实现审批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0%以下,即办事项(一日之内办结)占所有审批事项80%以上,“秒批”事项(高频低风险事项)占所有审批事项30%以上,证照100%电子化。
二、建立健全执法监管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完善理顺内外监管监督机制,形成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监管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定期梳理权责清单。进一步完善行政权责清单,不断提升执法工作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定期修订权责清单,明确监管职责,厘清执法边界。完善执法监督制度。落实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增强行政执法工作透明度,完善执法监管制度,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执法。制定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跨部门联合检查,减少扰企执法。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监管。调整实施检查频次、违法处罚裁量标准、分级分类管理等措施,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监管。
三、全面推行智慧智能监管,提升执法监管水平
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监管智慧化建设,通过创新监管模式、提升队伍素质、规范执法行为等方式,实现文化、旅游和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