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泺尚有道--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评估 > 专家观点 > > 聚焦“十四五”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专题之二 ——规划编制的新视角和新范式

专家观点

聚焦“十四五”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专题之二 ——规划编制的新视角和新范式

发布时间:2019-06-10 00:00:00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率先启动“十四五”文化产业系列专题研究。通过聚焦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创产业,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山东省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各级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伴随各领域规划理念的不断升级,产业规划的宏观引导作用显著增强,但同时规划体系不统一、规划目标与政策工具不协调等问题仍然突出。“十四五”时期,在科学规范的文化产业规划体制基础上,能否及时更新规划视角、创新规划范式,直接影响着产业规划的战略引导效力。

一、“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规划的五大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预热期、初创期、高速发展期、提质增效期等多个阶段,逐步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高质量、高层次、精细化发展模式转变。受产业发展环境和外部形势的影响,“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规划应重点关注五大关键词:

(一)改革:增强活力、激发动力

随着改革红利的逐步减弱,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强化税收税制、知识产权保护、消费权益保护、投资者保护、文化市场监管、对外贸易等的规范引导,成为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全局:统筹兼顾、防范风险

当前产业结构“空心化”风险凸显,避免脱实向虚、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迫在眉睫。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动漫、影视、艺术品、旅游等部分行业泡沫化、过度金融化问题凸显。因此“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需要兼顾的两难和多难矛盾或将增加,规划需要兼顾发展导向与风险导向,在稳健发展中促改革、补短板、防风险。

(三)动能:四新四化、接续转换

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根本依赖于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文化产业新业态规模小、占比低,转型升级压力大,亟需加快新增长点、新动能的培育和发掘。“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应以市域、县域为主战场,瞄准产业融合、产城一体、实体经济、乡村振兴等焦点领域,利用新生产要素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循环畅通。

(四)供需:两端发力、扩大内需

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水平明显提升,但供给体系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有效型和优质型供给不足。“十四五”时期,及时把握文化中高端需求、线上线下融合及分层化、体验型拉动趋势,通过有效的要素供给、产品供给和制度供给,在更高水平上达成新的供求均衡,进一步释放文化内需。

(五)分化:重塑优势,抢占赛道

在全球产业链和国内供应链布局发生重要变化的背景下,一些区域或城市已经形成的产业比较优势在“十四五”期间或被削弱,而一些占据前瞻赛道、头部优势的区域或城市可能后来居上。因此,“十四五”期间,制定科学、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对于地方培育新优势,抢占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规划的新愿景、新导则、新范式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阶段特征将发生显著变化,这就决定了未来文化产业规划的愿景、导则、范式必须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更好地发挥专项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一)跳出产业局限,树立产业价值共同体的新愿景

文化产业本身所具有的贯穿性、融合性与渗透性特征,决定了其应以“产业生态系统”的思维谋求高质量发展。因此,“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应围绕产业、要素、区域三个层面,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价值共同体。

第一,持续探索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并以此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在管理职能、产业、市场与服务等端口的融合。第二,应着力引导“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实现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加快构建覆盖要素端和资源端的融合创新生态。第三,应更加注重协同联动思维,从绩效考核、业态管控等层面,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治理机制,确保相邻区域产业错位发展,同链条产业抱团发展。

(二)强化编制标准,明确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新导则

长期以来,产业规划受规划定位、规划边界、规划精度、上下衔接等标准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落地的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提出“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规划体制”,为“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指明了方向。

第一,明确规划原则。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突出功能、找准定位,重点明确政府职责的边界和范围;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符合时代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律;远近结合、务实管用,突出约束力和可操作性,使规划可检查、易评估。第二,满足多规合一的衔接要求。文化产业应与地区五年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等上位、同位规划充分衔接,衔接重点应聚焦发展定位、规划目标、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营商环境等内容。第三,提高规划成果信息化水平,满足数据入库需求。文化产业规划成果应符合规划信息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的标准,便于规划体系的统一管理和成效监测。

(三)突出规划实效,树立文化产业规划编制的新范式

伴随规划体系意识的普遍增强,产业规划的编制、实施、测评、反馈的脱节问题逐步得到重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出台的《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规划工作应围绕以下方面加以创新。

第一,规划编制前应开展全面的摸底调查工作,利用各类新媒体、调研平台、数据库工具,深度研究并形成可视化的分析结论。第二,规划内容应涵盖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行业、重点任务、工程项目、保障措施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内容。其中发展目标尽可能量化;发展任务具体明确,重点突出;工程项目和政策举措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规划体例应在确保规划内容无遗漏、上位同位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度创新。第四,规划应配套制定年度执行计划,以利于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第五,鼓励专业机构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规划辅助手段,开展行业专题研究、政策解读、规划验收等相关增值服务。

 

以上内容节选自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十四五”文化产业系列研究专题》。作为国内文化产业高端智库服务平台,我们将全面审视“十四五”文化产业新态势、新特点、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文化产业规划理论与学术成果创新,致力于为文化及相关产业规划实施与落地发展提供专业智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