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泺尚有道--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评估 > 专家观点 > > 聚焦“十四五”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专题之七——山东省夜间经济的“文体旅商养”战略规划构想

专家观点

聚焦“十四五”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专题之七——山东省夜间经济的“文体旅商养”战略规划构想

发布时间:2019-08-09 00:00:00


研究单位: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

【导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深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率先启动“十四五”文化产业系列专题研究。专题通过聚焦前瞻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创新规划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助力“十四五”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专题由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昝胜锋领衔起草,联合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泺尚有道文化产业规划团队、《创意中国调研报告》编委会、山东大学体育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文化产业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前瞻性服务中国文创产业,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山东省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等各级重大战略为宗旨,将陆续发表相关最新研究报告。

相关研究报告及互动信息请登录网站http://www.cslab.sdu.edu.cn,或发送邮件至sduwhcy@163.com。 联系电话:0531— 88037818

日光下的城市千篇一律,月光下的城市各自美丽。“夜间经济”概念是上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所提出的,指当日18时至次日6时之间发生的以服务业为主的商务活动。夜间经济既是城市经济系统在夜间的延伸,也是现代社会满足个人社交、休闲、消费、减压等需求的重要途径。

一、夜间经济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2019年上半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消费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刺激发展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提升经济实力、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同时,城市夜间消费额度与消费人群比重、夜间场所与夜间活动结构比例等相关数据表明,在自带青春、活力、创新属性的中青年主力人群的引领下,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活力的转化器、城市文化的晴雨表、城市品牌的加速器、城市创新的催化剂。当前,夜间经济呈现以下趋势:

(一)业态多元,品质为先。国际大都会夜间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夜间经济不等同于以酒吧为代表的娱乐夜生活,而是涵盖文化、休闲、娱乐、旅游、观光、购物、健身、餐饮等多种业态的经济形态。中国夜游市场数据表明,夜间文化节事活动、景区与文化场所夜游、电影与剧院观赏、运动健身等已成为热门业态,更多人选择利于身心健康、体现价值追求的高品质文体旅产品和服务,实现减压怡情、充实提高的目的。

(二)场景融合,社群驱动。在城市更新、产业集聚和社群化、碎片化发展趋势下,中青年主力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成为夜间产品服务供给的重要突破点,吃、住、行、游、娱、购、学、健等多种消费场景实现高度集成和个性供给。基于关系链的社群经济在潮流、粉丝、网红、亚文化等力量驱动下,线上流量与线下场景将实现双向变现,助推传统夜间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

(三)集约经营,互动引流。在早期旅游市场专项演艺产品开发的带动下,夜间经济开始走向集约化经营。各地依托历史街区、商业广场、公共场馆、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夜间经济聚集区,同时各地依托美食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将夜间经济打造为区域名片,实现业态间的互动引流。在夜经济去中心化的趋势中,各类互联网电商平台和互联网消费金融也进一步拓展了夜间消费渠道,与夜间项目集约经营共同提高了消费和参与的便捷度,降低了消费选择成本与时间成本。

二、各地夜间经济发展实践与问题诊断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青岛率先出台加快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北京、上海、河北、杭州、西安、成都、济南等二十余个省市先后发布相关指导意见,主要围绕夜间经济的载体、业态、市政、管理、保障等层面提出若干指导性意见。但总体看,目前除北上广深和武汉、成都、重庆等少数城市夜间消费占比较高外,全国绝大部分城市夜间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均不理想,原因在于:

(一)政府扶持不力,顶层设计缺位。虽然部分城市借鉴国际经验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了探索,但大部分城市还没有将夜间经济作为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提上政府重大议事日程,在顶层设计层面并未系统制定实施专项规划,现有的指导性意见约束效力普遍较差。

(二)优质供给不足,市场业态单一。目前国内多数城市的夜间消费层次较低,多集中于餐饮、住宿、购物等传统业态,文化、旅游、体育、商务、康养等优质项目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结构性错配问题普遍存在,曲高和寡型和平民路线型业态比例不合理。

(三)文化特色缺失,重复消费较少。当前大部分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多发力于场景亮化美化、氛围营造、宣传造势环节,忽视了城市文化精神作为“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灵魂作用,文化艺术演出、传统文化数字体验、体育竞技赛事、地标性夜间博览项目、重大节庆活动匮乏,消费粘性不足。

(四)配套设施掣肘,管理创新不足。满足夜间经济发展的照明、交通、设备、卫生、通信、导视等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城区城市功能体系划分不合理,因经营带来的占道、污染、隐患等权益冲突多发,市场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中的界限划分、突发事件等问题亟待改善。

三、山东夜间经济“文体旅商养”体系的战略构想

多年来,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产业基础、消费理念、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夜间经济整体发展缓慢。在消费之于国民经济“稳定器”和“压舱石”的角色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山东夜间经济亟需摆脱低水平、浅层次、小规模的面貌,亟待通过培育以“文体旅商养”为主导的幸福型、高端型夜间产业生态,进一步延伸夜间消费链条、释放消费潜力。

(一)明确战略定位,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第一,将夜间经济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源。发展夜间经济,是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的重要举措。“文体旅商养”作为符合“四新”“四化”导向的新动能产业,在夜间经济体系中加以积极引导,有助于加速发挥新兴服务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新引擎”作用。

第二,将夜间经济作为城市治理能力的基本参照系。发展夜间经济,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良好的夜间经济形态,既需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业态布局,还要不断完善交通体系、景观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综合执法体系、环卫安保体系,理顺城市夜间经济运行协调机制。

(二)健全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强化落实

第一,创新夜间经济管理协调机制。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或委托组建夜间经济管理执行机构,发挥行业自律、民间自治作用,建立夜间经济主体沟通机制和群众诉求反馈渠道,谋求参与主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第二,夜间版图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从战略高度编制5-10年的夜间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或路线图,配套3年行动方案,将约束性指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业态体系、重大工程、风险防控与城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第三,完善产业及消费引导政策体系。加大“文体旅商养”产业扶持引导力度,出台夜间市场主体所需的资金税费、空间设施、营商服务、政府购买等专项扶持政策。建立夜间市场成本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创新消费联动补贴机制。

(三)瞄准重点领域,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第一,因地制宜制定标准规范。根据夜间经济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全省夜间经济发展指数定期发布机制。各地市应根据自身实际,在夜间业态准入、负面清单、营商秩序和夜间经济地图、夜间消费菜单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打造极具城市个性的夜商品牌与夜间经济标签。

第二,创新资源夜间转化模式。引导各地统筹利用“文体旅商养”资源,联合相关市场主体,开发适应夜间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利用惠民消费政策工具和节假档期,开辟夜游主题专线、夜娱主题专场、夜购主题专区等。打造夜间经济核心吸引物,有序布局24小时城市书房、不打烊街区、深夜秀场、月光健身广场、夏夜主题公园等多样化夜间产品。

第三,分类引导各类消费载体。各地市应首先摸清本地区发展夜间经济的基础条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体场馆、旅游景区、商圈商街、公园广场、娱乐场所、特色餐饮、便利超市等夜间经济载体,分析其在地理分布、消费结构、业态层级、经营模式、目标人群等方面的短板问题,分类引导相关业态的夜间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四,引导培育品质消费理念。基于“文体旅商养”夜间消费场景网络,通过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创意转化,打造若干体现人文关怀与时尚潮流的夜生活地标型区,合理搭配本土化、国际化消费品牌,营造创意之夜、科技之夜、活力之夜、健康之夜,满足多元化品质消费需求。

第五,建立市场准入清单制度。引导商业广场、特色街区、公共场馆、旅游景区等夜间经济集聚载体,建立市场准入门槛,通过鼓励、允许、限制、禁止相关业态,避免造成低水平、粗放式、同质化、一刀切等问题,实现“文态、业态、生态”系统的互促共生。

第六,合理应对季节气候差异。在北方气候不宜出行的季节,应强化夜间经济载体的多点网状布局,确保各个功能区、项目点有机串联,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延长运营时间,合理实施网点周边占道停车规划,加大治安保障力度,提升夜间出行便利度和体验舒适度,尽可能缓解北方夜经济“冬眠”问题。

 

以上内容节选自文化产业动能转换与生态系统(山东大学)山东省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十四五”文化产业系列研究专题》。作为国内文化产业高端智库服务平台,我们将全面审视“十四五”文化产业新态势、新特点、新要求、新任务,加快文化产业规划理论与学术成果创新,致力于为文化及相关产业规划实施与落地发展提供专业智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