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泺尚有道--泺尚创意咨询研究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规划数据 > 文化产业区域规划 > > 淮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文化产业区域规划

淮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http://www.lureshow.com/uploadfile/2021/0720/20210720040152848.docx
淮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初稿)

第一章“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文化事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一)文化保障机制日趋优化
在淮南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文化事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被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深入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有序分类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真正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逐渐丰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三)非遗保护利用力度不断加大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立健全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对花鼓灯、推剧等非遗项目,探索设立保护性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引导非遗项目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节庆汇演。对具有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市场开发,保持非遗项目公益化、市场化并重发展。
(四)社会效益日渐明显
通过文化内涵挖掘和培育,有效提升淮南市文化事业社会效益和知名度。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平台优势,凸显淮南文化内涵。积极构建文化对外交流体系,深化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加强港澳台文化联系,扩大高校对外交流和合作。
二、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一)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高成长性产业加以培育,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挂帅成立了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市委将旅游工作纳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政府将旅游开发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二)旅游产业实力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旅游产业实力显著提升。全市国内外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9.6%、24.2%,达3114.85万人次、216.3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5.81亿元,增长7.79%;规模法人增速16.9%,位居全省第3位;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单位816个。各项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三)旅游市场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旅游市场活力显著增强。全市A级景区、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分别新增7家、4家、12家,共计40家、28家、68家;主营收入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企业2家。
(四)旅游产品结构不断丰富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旅游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全市新增国家湿地公园1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家、全国书香之家2个。4家文化企业获国家级认定认证,新增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
(五)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彰显
“十三五”期间,淮南市坚持变特色资源为发展优势,加快建设以寿州古城、八公山历史文化旅游区、焦岗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为核心的皖北文化旅游目的地。注重提升景区,对焦岗花淀芦苇荡改造升级,建设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八公山四季花海、焦岗湖花田花海、中沛御泉湾、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保护与展示(一期)等重点项目。注重融合发展,依托城市建设,建成寿县古城游客集散中心、舜耕山环山路、焦岗湖新码头等旅游基础设施;依托城市商业,建成焦岗湖旅游购物街、万达影城、购物广场等休闲场所;依托工业、农业、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打造旅游景区(点),扩张全市旅游版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放眼“十四五”,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以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基本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格局,建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形成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让文化更有活力。
第二章“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形势
一、整体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而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业承担的历史使命也将更为重大。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展望“十四五”时期,淮南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也相应面临着巨大变革与机遇。
(一)文化强国战略推动文化强市品牌建设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设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融合是旅游产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淮南市要发挥优势,做亮文化强市品牌,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创新特色产品,加大非遗特色产品开发力度,探索淮南现代化、市场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模式。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突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促进文创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贡献度。
(二)数字文旅时代助推文化产业新基建
日前,中宣部文改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宣传文化界的“新基建”,是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也是打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畅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融通文化和科技、贯通文化门类和业态、推动文化数字化成果走向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鼓励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同时,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等融合发展,发展品牌授权,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
深入实施《淮南市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谋深抓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淮南行动,充分发挥毗邻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合肥的区位优势,以“一廊五地”建设为抓手,以合淮同城化为主攻方向,使淮南的能源优势,水运优势同合肥的铁路、公路优势,科教文化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主动对接对标徐州、连云港、淮安等市,发挥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共同推动苏北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主动借力经济区示范效应和产业带动能力,用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用改革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加速推进产城融合,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建设新局面。
二、淮南市发展优势
(一)文旅资源优势突出,强化“淮南文化”核心地位
淮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寿县古城有近900年的历史。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寿县新城区内有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冠名的博物馆,充分彰显楚文化特色,全面展示寿县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以焦岗湖和八公山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充分体现出淮南市绿色生态的文化特色。淮南市致力打造“淮南子”文化、花鼓灯文化、豆腐文化、少儿艺术和八公山旅游文化“五张牌”。积极推动《淮南子》“古为今用”,大力宣传《淮南子》,不断强化塑造“淮南文化”品牌,充分凸显淮南文化核心地位。
(二)淮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淮河风采
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淮南市积极弘扬淮河民俗文化,以淮河文化为引领,展现淮河文化魅力。致力于建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深化淮河文化研究,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现文化强市的目标。以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红色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花鼓灯文化、少儿文化、豆腐文化、牛肉汤文化、古城墙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淮河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淮河文化潜力特质,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淮河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淮河文化产业带。
依托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二十四节气研究院;计划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共建淮河文化研究院,加强跨文化学术交流。增强淮河生活体验,举办“淮河学堂”,助力淮河文化传播。编撰出版《淮河文化十五讲》,举办年度淮河文化论坛。组织摄影家协会开展淮河主题采风摄影,传播展示淮河风采。
(三)产业基础良好,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
“十三五”以来,淮南市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引进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战略项目,促进商贸、商务、旅游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引导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形成符合淮南实际的产业体系。各项旅游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旅游产业实力显著提升。
三、淮南市面临问题
尽管“十三五”以来,淮南市政府制定出台一些鼓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取得一些成效,但实际上,具有庞大体系的淮南文化资源和旅游业没有深入融合。淮南文化资挖掘深度不够,只是简单的旅游资源叠加后自然生成文化和旅游产品,碎片化植入旅游产业,成为旅游产品中的点缀性元素。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强文化底蕴,弱文化弘扬
淮南市文化影响力与丰厚的文化底蕴不相匹配,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成为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淮南市文创竞争力相对较弱,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互相赋能方面相对滞后。
(二)强文化资源,弱开发深度
淮南市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大多为依托人文景点的传统观光旅游,同质化、单一化现象严重,缺少与文旅资源互动,不能满足各个消费层次游客需要。
(三)强文旅市场,弱开发人才
淮南市文旅客源市场广阔,但文旅人才总体规模跟不上市场发展,中、高端及一线旅游人才匮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在建设国际文化和旅游胜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时期,需要在旅游高等教育提供资源支撑。淮南市目前缺少专业精通的文旅管理、策划、开发、营销人才等。
第三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突出战略思维,抢抓发展机遇,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和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商旅高品质融合示范区。形成文化引领、文旅融合、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参与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建设,立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文化旅游景区、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打造长三角区域重要旅游目的地。
积极勾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蓝图,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打造发展新优势,构建发展新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加快提升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擦亮“美丽淮南”建设新名片,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新期盼。
加强淮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引导产业调整优化,提升宜居环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淮河文化传承地、文化创意聚集地、国际高水平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文化和旅游经济质效全面提升,努力增强产业硬核实力。未来五年,全力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之一,力争实现202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翻一番,2025年达到15%。力争文化和旅游业总收入保持省内领先状态,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2、产业发展目标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把淮南市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力争2025年基本建成集聚性强、辐射力广、专业品质高的文化强市。加快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园建设,聚焦历史文化、数字经济、文创设计、互联网IP等重点领域,持续赋能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将淮南市得天独厚后的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放大、转化、落地,为做亮文化强市品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社会发展目标
优化城市环境品质,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区域功能配套,推动城市环境,加快打造靓丽的城市新名片。通过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淮南市整体形象和品质,提高国际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全域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实现城旅融合格局。
通过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淮南市整体形象和品质,提高国际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文化和旅游业态创新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就业人口。充分发挥旅游惠民作用,进一步提升淮南市城市宜民度和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
4、文化发展目标
发挥优势,做亮文化强市品牌,将淮南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以文旅融合方式,创新开发淮南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保护利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语境中的创新保护。推动淮南历史文化发展,加强文旅科技融合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利用方式,推动淮南市文化发展传承。加强品牌节庆活动与文旅节事等活动的举办和营销,全面推进淮南市文化发展和繁荣,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淮南文化和旅游国际社会影响力。
三、发展原则
(一)坚持文旅融合发展
打破传统旅游边界,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含量,建设文旅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和基地。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之间的融合。
(二)坚持全域旅游导向
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综合管理制度,用全域发展思维引导淮南市文旅产业发展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环境,通过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带动全市全面发展,实现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业共建共享。
(三)坚持项目带动转型
通过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龙头文旅项目,带动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形成重点文旅产业带动发展、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多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格局,实现文化和旅游产品高度融合和产业升级发展。
(四)坚持开放合作共赢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合作。切实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增创淮南市发展优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交流合作,推进长三角文旅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培育特色文旅项目,加快提档上级,强化宣传营销,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
四、发展战略
(一)保护开发战略
1、重视城市文化基因传承,激活淮河文化活力
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深化淮河文化研究,积极创新保护淮河文化带利用方式,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设施,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沿河建设非遗展示馆,强化淮河文化带保护力度宣传,整合民俗文化品牌活动,丰富淮河文化内涵,持续打响“淮河文化”品牌激活动力。
2、加强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推动非遗文化艺术创作
推动文化艺术创作创新。紧扣“淮河文化”建设主体创作系列文艺作品,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大力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立创意产品研发、投融资服务和营销推广平台。大力开展“非遗文化圈”建设,积极申报省、市、区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深入挖掘和阐发非遗文化时代价值,把非遗文化推广开来、弘扬起来、传播出去。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体现淮南文化精髓、反映地方生活特色、传播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
3、制定商业业态管控机制,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对于重要文化构筑物的商业开发要加快物质空间功能置换,探索联合管理机制,编制业态管理控制规划,优化商业功能品质,提优传统商圈业态,激发老字号潜力。
(二)文旅融合创新战略
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实现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
1、发挥文化引领主导作用
以“文化”为主线,发展文化新经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打造“成语淮南”、“豆腐淮南”等品牌,策划特色文化活动,助力新经济发展。
充分挖掘淮南文化资源,抢抓“文化+”蓬勃发展阶段文化消费崛起的机遇,扬长避短,擦亮文化品牌,以文化为核心统领产业、空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人才、城市治理、生态环境等一切工作,将艺术、技术、产业、建筑、创意、生活有机融为一体,强化文化内容产业制造基地优势,放大文化社会凝聚力,激活历史文化遗产,将文化打造成为淮南市最大的优势、特色、竞争力和凝聚力。
实施“文化+”工程。促进文化向各个领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合渗透,“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设计”“文化+商贸”“文化+会展”,推进提升各领域文化内涵和品位,催生文化融合发展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
2、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创新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厕、导、智”等九大基础要素,“商、养、学、福、情、奇、文、体、农”等九大发展要素,进行业态化创新,构建新业态模式,形成消费扩张新动能。以历史文化底蕴为支撑,以技术进步为依托,制定相关引导政策,加快实现技术进步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催生文旅新业态。
3、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淮南市产业优势评估以及文化和旅游产业乘数效应分析,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为路径,形成重点依托产业、重点培育产业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提升文化和旅游科技含量,建设文旅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和基地。加强文化和旅游科研,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对接,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科研水平。争创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创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4、推动文化和旅游商业模式创新
文化和旅游商业发展模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发展的弊端,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创新文化和旅游商业模式,主要有共享经济模式、创客模式、俱乐部模式、众筹模式等等多种商业模式。形式灵活多变,更加贴近市场。
5、培育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
1)大平台拉动旅游消费
进一步促进淮南文旅融合,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同时促进旅游热点向旅游消费热点的转化,营造出可零距离触摸、深度体验的淮河历史文化景观
2)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传承和弘扬老字号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
3)积极培育国际消费市场
依托淮南核心区,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中心。运用市场手段以购物节、旅游节、影视街灯为载体,提升各类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带动文化娱乐、旅游和体育等相关消费。
4)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依托淮南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深度挖掘淮南市农村农业功能,多措并举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使乡村旅游成为带动淮南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三)空间联动战略
优化文化和旅游空间布局,加强文化、旅游、科技、商业等空间布局规划的对接,从文化和旅游产业层级打造、文化和旅游街区整合及区域开放互动等三大视角实现空间联动发展。
1、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层级
打造城市会客厅和文化新地标,依托工业遗产、历史古城等载体,打造融合文化、科技、旅游、商业发展的文旅产业园,各企业间做好配套,互联驱动,为全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2、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片区
构筑淮南市大景区格局,加速文化资源活化传承,激发历史文化活力。对接和鼓励有能力的龙头企业,开展淮南旅资源深度挖掘与资源整合转化。实现资源互通,打通旅游廊道,逐步实现从景区、街区到片区、城区的多层级资源整合,最终形成全域化文旅空间格局,打造淮南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全域发展格局。
3、加强与周边区域互动
强化淮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布局,改善交通组织方案,优化景区内部公共交通方案,实现旅游精品化发展。通过线路组合、客源共享、优势互补策略,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环境,实现旅游精品化发展。
(四)品牌提升战略
从打造旅游产品品牌,延伸品牌价值,推动形成城市名片层面,全面提升淮南市旅游业特色品牌形象。
1、打造文旅产业融合品牌
强化淮南“豆腐之乡”、“成语发源地”、“工业城市”、“少儿艺术”等城市品牌,持续推动“豆腐文化节”、“八公山历史文化节”等文化旅游品牌。培育创新产品,开展专项产品活动,探索文化与科技、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提升文旅科技含量,建设文化和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项目和基地。加强文化和旅游科研,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对接,全面提升文旅融合科研水平。
2、丰富文化和旅游品牌内涵
围绕淮南旅游“红色、生态、民俗、康养”四大主题,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展现淮南市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独特的区域旅游资源,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淮南旅游美誉度。全面实施文化和旅游文脉整理工程,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重点围绕历史人物、重要事件、成语典故中旅游资源等深入挖掘与整理,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元素规划和建设工作,丰富文旅品牌文化内涵。
3、塑造国际城市名片
借助对外交流和新媒体技术,加大淮南市文化和旅游融合核心产品和旅游形象国际推广合作,加强与国际的文化交流,提升淮南市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效应,丰富旅游形象,塑造国际品牌。
第四章发展布局
淮南市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一体化创新发展要求,更好激活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服务推动全市发展大局。建设有形象、有内容、有影响、有贡献且具有鲜明淮南特色的产业新高地、经济新引擎、集约新典范。
一、发展策略
(一)坚持大项目引领导向
突出项目,优化支撑。招商引资上,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引资、大项目引聚、系统性合作,根据产业功能区定位,安排项目落地。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运营上,强化整体合作、系统开发、集中运营,克服零敲碎打、分散零租、业态杂聚等问题。强化国资在促进产业集聚中的基础服务作用,充分利用好淮南现有的载体资源,切实支撑产业集聚壮大提档升级。
(二)发挥产业空间集聚效应
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集聚作用,大力培育产业生态圈。按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将同类型产业集聚,形成文旅产业集聚区、特色商贸产业集聚区、文创产业集聚区等多种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品牌示范项目,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特色鲜明、竞争力大、辐射力强的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二、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结构
随着淮南全要素资源保护开发纵深发展和全域旅游创建,淮南迎来文化和旅游大发展格局。将淮南市划分为“两核-两带-两区”文旅发展空间结构。
(一)两核
寿州古城—八公山生态文化旅游核。
以寿县、八公山区、谢家集区为主体,功能定位为开展观光、休闲游憩、历史教育、旅游商品生产等活动的综合性旅游区。依托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资源,加强古城与八公山的联系,打造全国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完善旅游集散中心和配套设施。
山南新区商务旅游核。
以山南新区、田家庵区所辖区域的中心城区,打造成“水•城•山•城”四板块的空间格局,即“淮河•东城•舜耕山•山南新城”。依托城市风光、山岳景观开发城市旅游、商务会展、生态旅游、博物馆旅游、运动康体旅游、节事旅游、文化旅游。
(二)两带
淮河生态旅游带。
充分挖掘淮河文化,加快提升淮河城市特色风情资源的开发,串联沿淮河山水风光、历史遗迹,以现代滨河休闲文化、绿色农业为理念,打造淮河生态游憩带。开辟淮河航道旅游线路(水上观光),依托沿淮河流域的湿地、渔业、现代农业等资源,以体验淮畔乡土文化为特色,以“滨水体验、休闲度假、健康乐园、会议商务”为重点,开发淮河生态湿地旅游项目,发展自驾车、旅游车宿营地和养老居住地。
上窑山-舜耕山城市休闲带。
舜耕山(老龙眼-洞山-豹头山-禹王山景区)、上窑山(洞山怀-树木园-石棚-香山景区)东西自然联通,是淮南重要的生态廊道。将其建成贯穿淮南城市休闲带,打造具有淮南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
(三)两区
焦岗湖休闲度假旅游区。
以焦岗湖为核心的区域,依托水域风光、民俗风情、田园风光、特色城镇等旅游要素,建设焦岗湖、焦岗湖影视城、淮河风情文化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原圣寺一批项目。重点面向都市休闲旅游需求,以湖滨观光、休闲度假、农业休闲体验等为主题,大力发展湖泊旅游、湿地旅游、影视旅游、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美食旅游、民俗旅游,将焦岗湖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瓦埠湖百里画廊-安丰塘乡村旅游集聚区。
以寿县瓦埠湖与安丰塘周围区域为核心。依托水域风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景观等旅游要素,充分利用安丰塘、孙公祠、水上风暴游乐园、半岛水上世界游乐园、丰华公园、瓦埠湖、龙王庙台、瓦埠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等旅游节点。以瓦埠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龙头,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示范村、农业园、生态园、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
三、构建产业发展路径
(一)主导产业
1、淮河文化和旅游产业
以淮河流域为中心,发展淮河文化产业。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做好淮河文化的发掘、保护、研究和发展等工作,不断为淮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进一步繁荣发展淮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建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深化淮河文化研究,推动淮河文化产业发展。以楚汉文化、《淮南子》文化、战例文化、循吏文化、红色文化、水运文化、成语典故文化、神话传说文化、水利文化、花鼓灯文化、少儿文化、道家文化、煤炭文化、豆腐文化、牛肉汤文化、古城墙文化、民俗文化、古墓葬文化等18种淮河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淮河文化潜力特质,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淮河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淮河文化产业带。
依托寿州古城、八公山旅游区等重要旅游节点,结合山南新区、田家庵区“水·城·山·城”空间格局,打造淮南文化旅游核心区。围绕焦岗湖、瓦埠湖、安丰塘周边区域,打造水域风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结合城市商圈的老字号集聚区展示和文化新经济运营平台,将淮南打造成为淮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集聚带和淮河文化展示的窗口,整体打造淮南非遗展示旅游。
2、特色商贸产业
以淮河文化为内容,全域旅游为平台,文创IP为推动力,促进淮南市商贸向特色化、体验化、线上线下融合化和文化植入化升级转型,打造淮河文化主题消费文商旅融合发展空间。
打造以田家庵为重点的特色商贸核心区。形成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淮南美食为主的特色商品经营聚集区,精品酒店为主的特色住宿区,淮南豆腐和淮南牛肉汤为主的特色餐饮区。
打造淮南工坊和文创产品设计展示交易区。重点发展以紫金砚工艺品、文物复制品、藤柳手编工艺品、日用型旅游商品为代表的淮南工坊和文创产品设计展示商贸交易区。
打造民国风情体验区,主要包括大通区九龙岗镇。以九龙岗九二公司9号井旧址、淮南矿业所办公楼旧址、“天地玄黄宇宙”建筑群等民国建筑为重点,打造民国特色小镇风情体验区。
3、古城旅游和文化新经济产业
以寿州古城为核心,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云上寿州”平台,实现一站式消费、体验、展示、观光,加快历史品牌、文化品牌、旅游品牌壮大做优。围绕动漫游戏、影视传媒、创意设计等数字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大力发展IP经济、授权经济。吸引更多新设计、新产业落地淮南,提升“硬核”淮南的可持续发展软实力。不断活化本地文化元素和文化资本,推动产业结构迭代更新,探索文化新经济“淮南模式”。
4、数字经济产业
依托淮南市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数字文旅经济发展建设。推动建设淮南大数据展示中心、江淮云产业平台和智慧谷部分企业、中移动数据中心等项目,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按照全省“一中心两基地”“一体两翼”的规划定位,加快推进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打造了数字文旅经济新高地。
(二)培育产业
1、影视文化产业
以淮南丰富的资源基础,培育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焦岗湖已有影视基地,共同建设具有淮河特色文化、湿地特色风光,兼有微电影和影视、旅游养老、青少年培训三位一体的微电影主题小镇,通过影视文化基地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2、研学教育产业
大力培育研学产业,凸显淮南人文精神。淮南市人文资源丰富,设计多个研学主题,培育研学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淮南市内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古建筑遗址、非遗文化技艺、淮河文化、寿州古城、八公山风景区等多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发研学产品。充分开发淮南的红色文化研学路线,通过“微旅行”方式,把淮南碎片化、“散珠”式的历史遗存、人文故事、市井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不同的主线串连成“小而深”的旅游体验产品,让游客们发现、体验独具特色的淮南。
3、手工艺制造业
加强淮南市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提升淮南手工艺制作的产业价值。集成利用淮南工坊文化IP,以紫金砚工艺品、寿州窑陶瓷煤雕、柳手编工艺品类等手工艺产品为重点,打造淮南手工艺展示体验、淮河文创产品、非遗展示带等文商旅融合创意示范基地。
4、医养行业
打造“健康淮南”品牌,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探索建立“医、护、养”一体化新模式。积极推进“旅游+康养”“医疗+康养”等新业态发展模式。同时结合八公山区的宜居环境,培育医养生态康养度假村,培育医养产业发展,把发展健康产业作为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
第五章主要任务
一、产品体系
根据淮南市现有文化资源和文旅产品,在“十四五”期间,提升四大优势文化和旅游产品,培育七大特色化创新文化和旅游产品,发展机遇配套产品。
(一)提升四大品牌优势产品
1、美食文化产品
着力打造以八公山豆腐、潘集酥瓜、曹庵草莓、皖西白鹅、焦岗湖大闸蟹、淮南牛肉汤和大通双孢菇等传统特色农产品为主的淮南美食文化产品。重点扶持红心鸭蛋系列、神仙豆系列、莲藕深加工、悦荷春荷叶茶系列等休闲食品实现换代升级,提升品质。深入挖掘蔡楚文化,传承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豆腐技艺为重点,支持淝水(刘香)豆腐小镇建设。
2、水上休闲产品
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和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建设,繁荣淮河文化产业。依托研究中心,助力建设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全力打造焦岗湖旅游资源板块,全面打响“淮河大湿地、安徽焦岗湖”的旅游品牌,突出焦岗湖湿地科普、影视文化、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研学旅行五大主题,全面推进“旅游全域化、全域景区化”。设计特色水上游线,紧随时代潮流,设计年轻人喜欢的夜游产品,将淮南夜间经济文旅产品进行有效串联,丰富游客夜间体验。
3、古城文旅产品
努力提升古城风貌景观,讲好成语故事,深化成语典故研究,全力推进古城文旅产品的开发,加强古城“活保护”,切实保护古城传统风貌景致和空间肌理。助力出版淮南成语典故研究专刊,打响古城文化品牌。
4、夜间游览产品
促进美食购物、体验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发展,满足居民“夜购、夜食、夜娱、夜学”等多元化需求。合理布局居民夜间消费休闲场所,积极实施夜间消费载体改造提升,打造品质夜市和夜间经济集聚区。
(二)培育七大特色创新产品
1、淮河文旅产品
以淮河文化、宗教文化为特色,以淮河风情旅游带、花鼓灯为载体,传承保护花鼓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推进淮河文化带建设,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推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生态和旅游功能融为一体;促进“文化+创意”蓬勃发展,做大做强淮河文化创意产业。对以淮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创新传承,挖掘淮河故事,打响淮河文化品牌,谋划建设“江淮运河百里画廊”。全力推进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深化淮河文化研究,助力出版《淮河文化十五讲》。
2、节庆民俗产品
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节事民俗活动展现形式,突出节事活动的地方性、文化性、民俗性,主题化、精品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文创艺术IP、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大型文艺演出、美食文化、淮河文化等节事品牌,组织非遗文化进景区及系列展演活动。深入挖掘淮南市文旅资源,实现文化和旅游节庆民俗活动的高度融合。持续推进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发掘当地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资源,打造具有产品展示的标志景观、种植观赏植物的视觉景观。
整合提升现有节庆活动,结合凤台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着力打造“花鼓灯-推剧艺术”品牌节日,同时辅以多项主题活动,力求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凤台县旅游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3、古城墙产品
以寿州古城景区为龙头,在古城观光的基础上,以文化为魂,以艺术为媒,以生态为底,提升现有寿州古城旅游文化内涵,向古城休闲体验转变,大力发展古城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节事旅游、购物旅游。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5A级景区。
开发淮南特色古城墙旅游产品,加强寿县古城墙保护工作,组织对现存城墙的整改、修缮,整治周边环境。将淮南市非遗手艺与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结合,丰富城墙旅游产品内涵。开展“城墙周”展出活动,通过VR、视频、漫画、直播、微电影、文博锦鲤等活动,赋予寿县古城墙更多的文化和旅游体验。
4、文博国潮产品
塑造淮南文化和旅游群体IP形象,诠释淮南美好生活风尚。选取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再造,从现代人价值观与审美角度进行创意设计,与现代国潮相结合,打造轻量化文创产品。充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利用其独特的人文记忆,形成特有的城市文化。举办2021年“水青春·欢乐季”“湖畔网红不夜城”“印象御泉湾”灯光秀等品牌宣传活动。打造文化和旅游示范场景,以淮南文化为灵感,塑造文化和旅游情景主题空间,设置复合休闲功能,升级城市游客中心。创新城市文创设计,开发相关城市文化创意产品,升级城市工艺与地理特产,示范带动城市文创产业发展。
5、红色深度体验产品
以上窑民国小镇、大通矿山公园、九龙岗民国建筑群为龙头,以民国文化、红色文化、煤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遗址旅游、宗教旅游、古镇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将大通建设成为淮南“城市记忆”地标区、淮南旅游集散中心。深入挖掘红色文旅资源。统筹保护利用九龙岗民国建筑群、大通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推进小甸镇第一面党旗文化园、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等红色景点升级改造,打造现代新兴旅游项目。活化红色资源,串联成线,打造红色文化深度体验游。
6、影视旅游产品
淮南市的焦岗湖影视城是皖北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文化产业创新基地。通过品牌授权、数字化应用等手段,促进淮南旅游资源与影视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特色影视文创产品。各街道结合自身资源进行影视化合作,以热门影视剧带动片区网红打卡。开发旅拍深度体验产品,让游客深度感受古城魅力。
7、手工艺旅游产品
打造淮南传统手工艺集聚区,创新传统手工艺展陈方式。以淮南传统的豆腐、寿州窑等传统手工艺为依托,通过“产、创、演、销、游”五位一体的工艺旅游计划,培育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体验、展示场所,打造沉浸式淮南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在重点片区打造传统手工技艺集中展示区,创新大师工作坊体验店,打造沉浸式传统手工技艺体验,定期举办市集,开展手工艺节庆活动。
8、乡村旅游产品
淮河以南为丘陵岗地,淮河以北为广袤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优良的气候环境。淮南是“二十四节气”诞生的地方,农业资源丰富,宜稻宜麦,特色农产品质优价廉,优质果蔬四季不断。淮河南北支流交汇,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水产资源丰富。利用淮南得天独厚的乡村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以后湖、架河生态园为主体,以煤电文化、生态文化为支撑,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工业旅游。把潘集建设成为淮南都市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区。
(1)农业观光游
发展独具魅力的自然农业景观观光游:如稻田灌溉景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农业景观、林业景观、水产养殖景观、丘陵农业景观、现代化科技农业景观等。
(2)农业采摘体验游
借助淮南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多样的农业示范园,如:孔店草莓、上窑红光葡萄、曹庵草莓、孙庙黄晶梨和葡萄、亚鹏酥瓜、闪冲大白桃等特色农业基地发展农业采摘体验游。游客可体验草莓、葡萄、黄晶梨、酥瓜采摘之乐,也能吃土菜、干农活、赏农景,体验最真实田园农家生活。
(3)农耕文化互动游
淮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丰富,规划依托淮南广阔而秀美的自然田园环境,可以设计出多种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项目。例如展示铲、耒、锄、石磨盘、刀、镰等耕作器,设计扎稻草人、犁地、播种等体验性项目。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游客既可以了解从古到今的农耕工具,也可以动手制作农具模型;既可以感受传统农业的智慧,也可以体验信息环境下的现代农业;既可以动手制作丝网花,也可以把手中的泥土变成精美的陶器。
(三)拓展N个机遇配套产品
1、研学教育产品
搭建淮南研学体系。以“淮南成语文化”为核心旅游品牌,举办并推广“成语典故节”等研学旅行系列活动。深化“跟着成语游淮南”研学旅游线路,打造淮南文化传承之旅。依托淮南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专业院校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客群,开发相应研学教育产品。建立地域特色研学教育基地,提升客群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打造“研学+文化”、“研学+自然”“研学+拓展”等主题性研学产品。
2、生态休闲产品
依托自然文化资源,开发绿色生态休闲产品。依托淮南八公山景区、淮上明珠景区、焦岗湖景区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举办“寻找最美荷花仙子”“焦岗湖爱鸟护鸟”摄影大赛活动,开发绿色生态休闲产品,承接城市绿色生态休闲需求。结合辖区自身优势资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IP。
二、品牌矩阵
对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品牌进行整合,形成文化和旅游品牌矩阵,整体进行品牌文化宣传,扩大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影响度和美誉度。按照资源要素、产品类型和文化事业进行整合。
(一)线路产品品牌矩阵
将淮南市的旅游线路产品品牌分为白天线路和夜游线路,分别对其进行品牌设计整合,提升淮南市旅游线路产品的整体影响力。全力打造“淮南八点半”夜经济品牌,依托“夜show、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六大主题,聚焦文商旅产业资源导入,升级优化夜间经济消费体验。以“淮南八点半”为第一层级品牌,以“寻、享、游、漫、恋、品、嗨、夜”为第二层级品牌,以“博物馆奇妙夜、掌灯夜游湖、街巷夜生活、商圈不夜天、夜食行无界”为第三层级品牌,打造多层次、多体验的“淮南八点半”夜间生活文化和旅游品牌。
图1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品牌矩阵之“淮南八点半”夜游品牌矩阵
 
(二)要素产品品牌矩阵
要素产品品牌是指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础旅游要素的产品设计。淮南市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种类繁多,形式多元。通过品牌要素整合,将同类要素进行整合,形成统一文旅品牌,强化淮南市整体文旅形象。
以“淮南好食”作为“食”要素的一级品牌,整合淮南市美食品牌。以八公山豆腐为代表的老字号,以淮南牛肉汤为代表的网红美食,以潘集稣瓜为代表的时令美食,以及焦岗湖大闸蟹湖为代表的鲜新产品品种。通过品牌建设,将淮南市的美食文化集合起来,打造淮南美食文化品牌。
图2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品牌矩阵之“食”要素矩阵
 
以“皖式民居”作为“住”要素的总品牌,打造分散式酒店品牌。规范城市民宿有序发展,升级管理水平,打造淮南文化精品民宿品牌。聚焦古城,重点开发分布在历史街区里巷弄堂中、具有典型皖派建筑风格的小规模古建老宅,打造其成为以淮南文化为主题,客房分散、统一客厅的精品酒店,同时与区内的精品民宿、高端文艺酒店等纳入分散式酒店体系中。通过分散式模式创新,由开放式散状古建物业所打造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酒店客房和公区,提供在地深度游行动路线。
图3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品牌矩阵之“住”要素矩阵
 
(三)文化事业品牌矩阵
落实国家、省、市相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淮河民俗风情展示馆)、综合文体场馆(中心)、全民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功能;提升镇综合文化站(综合文体服务中心)、中心村农民文化乐园、行政村综合文体中心、城市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设施。全面实现网络有效覆盖,规范文化艺术创新和非遗文化艺术的保护利用工作。全面增加红莲古街的文化要素,提升红莲古街的文化旅游氛围。
开展淮南文化事业建设,以红色文化主题科普、自然生态环境主题科普、医药康养主题科普、非遗文化传承体验、现代科技创意体验、公共安全卫生为主题,结合各县区自身的特色,打造新型创意化科普馆,形成淮南文化建设品牌。在坚持普及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强化科普与实践的关系,更多地加入跟居民生活相关的元素、居民感兴趣的元素,结合创意性的文化体验活动的开展,丰富街道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
图4淮南市文化事业品牌矩阵
 
三、区域合作
(一)加速融入合肥都市圈
坚持以合淮同城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圈内各市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加快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进程。
(二)积极参与淮河生态文化经济带建设
遵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贯彻实施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用足用好支持淮南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建设淮南江淮枢纽港等政策措施,谋划实施一批防洪、航运、生态修复、污染治理、产业转型、脱贫攻坚、节能环保和流域发展等方面的淮河生态经济带重大项目,推动整体性、专业性、协调性区域合作。
(三)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
推进长三角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充分利用好中国国际旅交会平台,在旅游产业共推、形象培育、市场共建、监管联动、标准制定等方面发挥淮南市独特作用。借助淮南与长三角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将淮南打造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淮南市旅游业提质增效。
四、文化和旅游融合环境提升
(一)拓宽文旅宣传渠道
探索打造一批体现淮南市品牌的文化和旅游IP。将淮南深厚的历史文化融入产业,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向产业延伸,助推古城复兴、产业升级和旅游美誉度持续提升。加强与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合作,提升城市曝光率与美誉度。同时加强与媒体特别是央媒和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合作,提升城市曝光率与美誉度。多路径采用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等手段宣传推广淮南文化和旅游品牌。
(二)创新文旅线路
以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为目标,鼓励设计开发更多文化和旅游融合线路。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组合不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定期发布旅游新线路,建立客源分析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旅游精准营销水平。实时关注市场变化,适时推出创新文化和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客群需求。按照季节和客群变化,推出不同旅游产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
(三)加快精准营销
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全媒体推广。加强与阿里巴巴、同程网、携程网、大众点评网等企业合作,形成线上+线下专业化、品牌化营销模式,集中推介淮南文化和旅游品牌和文化和旅游产品,提高淮南市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探索应用大数据挖掘分析、5G等新技术,精准发力、靶向投放,增强营销推广针对性、有效性、转化率和感染力。
(四)引导文旅消费新模式
运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满足、激发市民游客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探索发行文化消费卡,激发市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动力。加大区域内对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主动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专业院团等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文化机构的联动合作。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各类文体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激活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五、公共服务
(一)健全旅游交通体系
1、交通体系文旅化
结合“文化+”发展模式,注重协同作战思维,在淮南各县区集散中心设置文化和旅游导视牌,与淮南市旅游交通指引导视牌系统相衔接。建设古城文化遗产点、文化和旅游体验区指引标识系统,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程度。充分利用游客集散与换乘中心、游客咨询中心打造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淮南市特色与文化遗产展示功能,增强旅游咨询与交通集散、特色餐饮与旅游商品展销等服务。
2、水上交通体验化
塑造水上旅游交通体系,搭建水上游线系统,维持城市整体风貌。加强焦岗湖、高塘湖等的码头系统建设,协调好水上游线接驳。拟在景区度假区内,古城北、东侧设游船码头2个,八公山景区内部及焦岗湖景区游船码头各1个,共4个。在景区度假区外,设置游船码头7个(东津渡、瓦埠、陶店、安丰白洋淀、正阳关、船涨、三觉)、淮上明珠景区观景平台1个、知青大院景区围墙1个,共9个。打造特色夜间水上游线,推出特色夜游水上线路。
(二)加快智慧信息平台建设
“十四五”必将是智能发展的五年,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促进信息产品和服务创新。全市公共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智慧旅游系统要充分利用好数字经济的发展优势。
1、加快布局数字文旅和新基建
打造适应新消费场景的数字文旅解决方案,以新思维建设,围绕内容和文化打造数字文旅新基建。通过5G新基建等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将5G新基建应用与博物馆、图书馆、红色旅游结合,让文化教育、红色体验形式更加生动。
2、加快智慧信息平台建设
升级淮南市智慧旅游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淮南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淮南市旅游网站PC端集群、手机WAP网站、手机客户端、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旅游微信等平台信息资源同源互通,实现淮南市文化和旅游项目实时在线更新互动。规范城市旅游导览系统、旅游标识牌建设,完成各旅游景区、火车站等重点旅游窗口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旅游公共信息全域化覆盖。
3、搭建智能文化和旅游综合平台
搭建“淮南智慧文化和旅游综合平台”,以特色文化和旅游元素为内在驱动,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主要支撑,大力投资建设“智慧文旅”项目,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内涵。实现区内景区游客中心免费WIFI全覆盖,5A级以上景区实现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对接。打造一系列精品文化和旅游服务,全面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等多维度需求,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淮南。
打造文化和旅游数据平台,主要采集与旅游、文化相关的客流、交通、天气、酒店等多维度数据。同时增加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体系功能。
(三)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体系
1、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
在信息时代,整合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平台,以信息化为纽带,促进交通与文化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要抓住5G和“互联网+”发展机遇,以共享共建为出发点,加强顶层设计,最大限度地整合文化和旅游、交通、金融、市场监管、医疗、安全等方面信息,让消费者通过一个平台解决交通和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努力营造安全、便捷、舒心的消费环境。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促进交通、文化和旅游等一卡通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共建共享、管理协同、票务服务一体化,实现对消费者“一站式服务”,为公众交通出行提供便利。
2、智能化旅游咨询体系建设
建设完备的旅游咨询体系,形成由大点到小点的全市咨询点覆盖。拟在景区度假区内,建游客服务中心8个(八公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安丰塘游客服务中心、隐贤古街游客服务中心、新四军陈列馆游客服务中心、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游客服务中心、淮上明珠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茅仙洞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主动对接市场,加强多元合作,扩展咨询中心单一咨询功能向文化和旅游创意旅游产品展示体验方向升级。
3、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知识城市标准,提升完善淮南市各级各类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等文化艺术基础设施等级与布局,实现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创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时代气息的文化标识,建设高效的文化人才队伍,打造一批高质量公共文化产品,加大文化活动宣传力度,丰富文化活动内容。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依托和纽带,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博览、教育交流活动,增强淮南文化建设的影响力。